登骊山有感
周末陪女儿去登骊山,我们驱车来到山下,沿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道路还是原来的路,凹凸不平,加上干旱,枯枝败叶落了一路,给人以凄凉之感。
不一会儿,我们就走尽了土路,进入东山的小门,门随意的敞开着,值班室也没有人影。这时从我们后面上来了一位银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身米色的运动装很显年轻,爬山健步如飞,不几时,我和女儿已经落在了后面,转过弯,那老者已无迹可寻。这时,从山的顶部传来了一长串的吆喝声,这可能是吊嗓子的人,也可能是一些好事者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宣泄。
慢慢的身上热了,周围都是枯枝败叶,唯有松柏那一抹绿色点缀其中,才给人以爬山的勇气。东方渐渐的变红了,女儿在用手机去拍照,我慢慢的向前走,我隐隐约约的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向前方猛走几步,向山谷下望去,只见一涓细流,潺潺而下,原来是从那石岩上流下来的,小溪的旁边吊着几个冰柱,水溅的石头上有各种冰花,有的像长廊一格一格的,有的像长椅,有的像冰花,有的像拱桥,这也许就是自然的神奇!我不自觉的说“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我刚吟完这句诗,山林中不知名的鸟儿扑棱棱的飞向远方,同时发出了悦耳的鸣叫声,更加衬托了这山之清幽。我和女儿都会心的笑了,我给她打气,加油,这时我身上已经出汗了,在山风的浸袭下,我打了一个哆嗦,我给女儿说不要停,停下来就会冷,我们又低头赶路了。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鹞子翻身、鸡上架处,我女儿选择了第一个,说是这里惊险,其实也就是台阶陡峭,又多了一个转弯吧,也确实惊险,走着惊险之路,才有惊险的体验。这时向下望去,太阳已经笼罩了整个山涧,城市的生活,已开始忙碌起来了。
我们拾级而上,来到地质分界线。左边是铁沟的矿石,形成约17亿年前;右边呢,是其他的矿石,相差约15亿年,大自然竟能包容万物,相差甚大,但却平安无事,相好如初。女儿还给我讲解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我听了也是似懂非懂,以前也从这里经过,但从未留意。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继续向前,终于来到了烽火台下,浏览导览图,向上是烽火台,向右走,是上善湖、老母殿,我让女儿拿主意,她毅然的选择了向上去烽火台,说这样可以少走路,我心里明白,这是对人的意志力的挑战,拾级而上,我边走边数,上气不接下气,几乎数100个,我就给后面的女儿报一下数,以此鼓励她,给她加油,向前!就这样数到了830个左右,终于登顶来到了骊山的最顶峰——烽火台。
此时上面已经爬上来不少人,有小孩,也有大人。向下俯瞰,林中的残雪还未消褪,仿佛在宣誓着冬日的威严,一阵寒风袭来,我觉得太冷了,原来浑身已湿透,高处不胜寒,我和女儿在烽火台稍作停息,就赶紧向山下奔去。
其实登山就在于登的过程。这是对自己的检验,是对心灵的洗礼,是运动的快乐,是一次对体力的征服,希望女儿能跨越层层的障碍,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峰峦,攀上人生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