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_1632年到1677年
用数学方法找寻善之根据的伦理学
基于感情使他人爱自己所爱、令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向生活的人,是只依照本能行动的人,他们也因此为他人所憎恨。
在近代哲学发展初期,认识论领域产生了唯理论与经验论两大对立观点,唯理论认为人可以不依赖于感性经验,从根本原理出发,通过合理的推论认识世界。在本章中我们即将阅读的《伦理学》的作者斯宾诺莎、笛卡尔、及莱布尼茨等人都是唯理论的代表人物。
与此相对,经验论认为根本原理并不存在,只有通过感性经验才能认识世界。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及休谟等。
唯理论站在“通过推论能够正确把握世界的全貌”的武断立场,经验论则是从“我们只能在感性经验可触及的范围内认识世界,绝对正确的认知是不可能”的怀疑论式立场出发认识世界。
举个例子来说,唯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数学之类的纯粹推论认识世界,经验论认为我们只能在试验即观察可涉及的范围内认识世界,而不可能认识世界整体,虽然笛卡尔以后的哲学逐渐变得复杂难解,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记住这两种对立的学术观点,一切就会变得相对通透明朗。
那么让我们将目光转回到伦理学上吧,伦理学在哲学史上占据了十分独特的地位,在本书中,斯宾诺莎以数学方法为模型描绘世界姿态,试图解答应以什么为善的根据这一问题。
在我们看来数学与伦理学似乎两门是毫不相干的学问,但是其实在当时学科还没有被划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门类。
如果能够达成普遍认识,那么无论是文或理都并不重要,如果斯宾诺莎当时想我可是文科生,便感到心虚逃避数学,他是无法找到能够取代宗教的善的依据的,当然斯宾诺莎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么想,在书中我们倒确实处处都能感到他的坚决与执着。
泛神论的世界观
伦理学中反映出的基本世界观是泛神论,泛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实体,除神之外的万事万物无非是神的属性而已。神是万事万物的原因,世界以神构想的状态存在,这就是斯宾诺莎的世界观。
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神的存在是一种常识,但是斯皮诺莎所说的神的本质与犹太教或基督教的神迥然不同,斯宾诺莎在神与宗教密切关联的时代,基于其对近代自由观念的体感,提出了不具备宗教性格的神的概念,进一步推动传统世界观的变革。
善与恶的根据
神是一切的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存在都是其属性。在此前提下,斯宾诺莎探讨了人的情感与善恶的关系,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欲望在于追求善。此处所说的善是指为维持自我程序所欲求的事物,因此善的内涵是由我们自己的欲望而决定的。
我们想要的事物就是善。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斯宾诺莎的设想中,神的恩惠使善变得明确的基督教观点并没有得到体现。不过,斯宾诺莎本人确实也不是基督教教徒,而是犹太教教徒。
你也许会因斯宾诺莎将自我保存的欲望与善相关联的做法感到违和。斯宾诺莎并没有直接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在斯宾诺莎看来,人能够在理性的指引下改变欲望的方向,追求更好的善。
在理性引导下生活时,人达到了与本性的和谐一致,成为最为有益的人。斯宾诺莎认为德性存在于这种生活中,换句话说,他不可否认维持自我存续的欲望, 而认为通过理性思索欲望,遵从欲望。人有可能过上有德性的生活,说起维系自我存续,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就是要践踏别人于脚下,只让自己存活下来,其实不然,由于人是神的属性,所以对自己的关心也与对神也即是世界的关心直接相关,因此此处的自我存续,实际上意味着通过关心自己而关心别人。
服从德性的人,为了自己,你为别人追求善。
通过理性审视欲望,过上有德性的生活,如此,我们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能同时关心整个世界,这就是斯宾诺莎在伦理学做出的回答。
在体系之外品读
斯宾诺莎认为神是唯一原因,一切都是神的属性的世界观,未必是普遍且妥当的,但是我们倘若因此就摈弃斯宾诺莎未免太过可惜,斯宾诺莎生活在席卷欧洲的宗教战争末期、30年战争高潮之时,读过伦理学之后,我们应该能够深深体会到经历后宗教战争时代的斯宾诺莎,对应当通过与传统宗教不同的进入寻找善之普遍根据的坚定信念,斯宾诺莎的问题意识与笛卡尔及霍布斯等优秀的近代哲学家都是相通的。
虽然斯宾诺莎本人的尝试算不上成功,但是他致力于摸索出一个所有理性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善之根据,这种努力仍然值得敬佩与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