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生活是忙碌的,但是思考会让自己变得清醒。
今天周日,现在在杭州,周五晚上抵达这座城市,这是第一次来杭州,高铁上想要整理第二天要述职PPT的,但是在嘈杂和不平稳的环境下梳理思路,总觉得会是一件效率不高的事情。
抵达杭州后,见了14年未见的朋友。回酒店开始梳理述职内容,一直到凌晨3点多。昨天经过了一整天的述职和探讨,今天凌晨3点开始,睡不着了,很想写点什么。
这是我接到新工作后,截止到现在差不多6个月的时间。刚好半年。我觉得是时候复盘和思考一下了。
我看完了自己之前写的几篇文章,感触挺多的。
一个工作十年以上的人,需要强调的不是工作经验,反而是自己是否还有学习的能力和进取心。
《喜欢你努力的样子》
生活不易,但是我希望你内心欢喜。人生无常,我希望你找到自己的意义。在长期的黑暗中,唯有相信能帮你冲破黑暗,也只有相信,可以让你即使没有回报也会坚定的做这件事情。
《做自己喜欢的事》
就像属于你的系统里驱动的「电池」,除了要有可见的「存量」还要有在未来持续产生能量的「增量」,这取决于你是否真心喜欢你做的这份工作,随着时间的增长,「喜欢」可以让你永葆「年轻」。
芥川龙之介说,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很多时候改变我们的就是那些微小的习惯,你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知行合一,让想法不再廉价,让改变每天都发生。
《生命的底色》
最可怕的不是时间的增长,你开始越来越年长。最可怕的是随着年长,你一直举步不前,还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向哪里。
你既可以A,也可以-A,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我认真的把这半年写的文章看了一遍,很多场景都历历在目,虽然产出真的挺少的,不过我很庆幸自己一直有记录的这个好习惯,否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现在,我曾经有过哪些思考。这些思考和思维方式奠定了我做事情的驱动力以及深刻的影响着我的行为和判断。
所以特别推荐大家可以写下来,自己没想好的,自己想清楚了的,或者就是些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东西,也都可以记录下来,因为写作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对话的过程。
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就像是在跟6个月前的自己,5个月前的自己,1个月前的自己在聊天。跟不同时期的自己聊天,这样的感觉是非常奇妙的。
工作和生活是忙碌的,但是思考会让自己变得清醒。
我记得半年前,第一次HR管理部会议,我给自己生活和工作都定了半年目标,生活上希望自己签约的书籍可以写完,工作上希望能成为湘西北HRBP值得信赖的伙伴。
半年后的今天,书还是没有写完,不过,真的成为了湘西北HRBP的伙伴,当然我不会说是否真的值得信赖,因为毕竟,这个不能自己说,应该是她们来定义和评价的。
写书这个事情,我觉得估计编辑都要把我拉黑了,我应该成为了他遇见过最糟糕的写作者之一。公众号更新也是频次不高,读者应该觉得我是一个不太负责任的运营者吧。也许我就这样错过了成为一个知名作家的还有丰厚的稿费的可能。哈哈。
不过,我还是觉得挺值得的。当我用心的去对待我周遭的人,事,物,而它们也同样给予我反馈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开心。一分耕耘总有一分收获。
也许没能成为作家,还是成为了很好的HR。当然,百岁人生,我终究还是不会停下写作的。也许现在的积累都是为了未来能够写出更有价值更深刻的文字。
作家这个头衔,可能只能暂时的搁置了。因为我当下有着更为重要的目标和使命去完成自己接下来要去做的很多很多事情。
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
跟我同住的小伙伴是山东的HRBP,Anna。我们的交流和互动很多,我发现和她有很多类似的点,当然也许这就是把我们安排在一间房的深意所在吧。
上篇文章《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Nancy留言对我的工作内容充满好奇,让我专门写一篇文章。
想了想,对于HRBP的理解,也是可以做一轮自我思考和探究的时候了。当然,这样的理解可能并不够深刻,但是很有必要。
兴许某一天我需要回顾来“纠偏”或者需要回顾来找“初心”。
什么是HRBP?我不去百度,不去看专业书籍告诉你是一件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词解释。我只是谈谈自己当下浅薄的认知和我直接经验带给我的触动和感受。
HRBP就是放在业务部门的HR,她所有工作的原点来源于这个业务单元的业绩目标。根据这个业务目标来进行选育用留,通过提升组织效率,人才效率和推动文化来达成业绩目标。希望我这样解释没有太复杂,或者你就可以简单理解为,业务部门的人资,懂业务的人资,懂人资的业务。
我记得三板斧上刘沛的一句话挺让当时所有人动容的,就是以前觉得省公司让我们做BP,说要懂业务,她没有太多深刻的理解。然后业务部门的人就问她,什么是BP,是不是就是对接的意思。她在三板斧探讨的时候才深刻体悟出,原来BP不仅仅是对接,应该是在理解业务语言,了解业务需求和解决业务问题上。各部门都在谈BP,但是BP不应该仅停留在对接上。
昨天听了很多HRBP的述职,收获很多。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才睡不着吧。我把所有的收获和思考都记录了下来。这次述职让我有了三个反思。
第一,HR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很多,但是你所有工具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先了解你所服务的业绩中心的具体情况。就像是开药方,调理身体,必须对症下药。你要了解自己组织的痛点去落地更具体更关键的简单有效的核心打法,而不是大而全的方针。
第二,你不是业绩中心A,不是业绩中心B,你是你自己,你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
第三,就像BLM模型一样,战略与执行;就如同组织能力杨三角,战略✖️组织能力;也跟人生的选择题和解答题一样。一个人成长的路径如果是做对了选择题,还有非凡的解答题的能力,或者说她的思考是正确的(战略正确),她还能做到「知行合一」(执行正确),这应该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成功的公式模型吧。(多维度思考问题的一种尝试,发现很多知识领域的逻辑是相通的)
因为不聪明,因为笨,所以必须比别人更勤奋。
这次我着重思考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不同视角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思。
因为在认知视窗里,每个人都有盲区,就是那些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可能是你需要去探索和开发的领域。
很多时候,我都会喜欢去记录下来,因为我发现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所以必须用「笨办法」,把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再梳理,反复翻阅,思考,才能有所顿悟。
其实聪明人应该是直接反应,立马吸取经验,然后调整,通过自我快速解码形成文字,逻辑,条理和自己的语言系统打通,快速的呈现演绎,并且完美的传达出来,并且能够让听众很快的接收到并且理解。
但是笨的人,总是会让别人误解。因为她的思考系统与语言系统衔接不通畅,而且她的表达并没有有效的传达到受众的感知里。(信息流阻塞)
所以聪明人,反应迅速。而笨的人,必须把动作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聪明人就直接表达就完成了工作流,而笨的人,需要第一步,把思考的东西过一下脑子,实在不行,写出来;第二步,把思考的东西理出条理;第三步,说出来;第四步,观察听者的反应,如果正确就是以后反复训练自己的这四步法,如果错误就需要返回上一步来查看自己的问题点,直到找到根因,然后找到正确的路径,继续反复练习。
通过几次,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不断训练自己,然后,你就会从一个笨的人,变成一个聪明的人。
聪明的人是天生自带这样通畅的系统,而笨的人是需要通过自我进化来完善自己的系统。它们看上去一样,却是有本质区别的。
你如果跟我一样「笨」,就需要试试我说的「笨」办法。因为挺好用的。这个大概就是我从呈现演绎和表达里得到的收获。
因为不聪明,因为笨,所以必须比别人更勤奋。
以上呢,就是本周的分享了,希望这次分享对你可以有所帮助。2019年4月21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