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从这本书可以得出的主观性结论便是,毁掉我们的,不一定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很有可能是我们所热爱、追捧的东西。
童年的消逝,还是成年的消逝
作者回顾了古希腊时期童年概念的产生,罗马时代发展的童年意识,早期“童年”的发展是伴随着文化教育而来的。而在中古时期,除了少数统治贵族,一般人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不需要书写文字,不需要复杂的符号系统,经验主义抹灭了童年与成年的代沟。
当印刷术兴起时,科技带来的社会进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当个人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成人,童年和成年就开始有了显著的区别。
而电子信息环境的进化对区别二者的分界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个新兴的符号世界其实并不能支持保证童年概念存在所需要的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电子媒体迅速、平等的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使成年的权威和童年的好奇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有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而童年真的完全消逝了吗?我不这样认为,虽然儿童与成人的生活日趋融合,但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儿童和成人的差距是不可能消除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越过差距融入更为成熟的一个群体,且现在的视频信息资源更加复杂多样,儿童仍需要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可以说,童年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
做一个成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做一个儿童又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成人概念,那么,也不可能有一个清楚的童年概念。因此,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无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今天童年并未消逝,而是"成人"和"童年"的概念模糊化。儿童依然以他们的天性享受着童年的乐趣,尽管是以一种我们此前未经历过的媒介带来的生活方式。
书摘:
“识字的头脑为识字文化播下了毁灭的种子,因为识字的头脑创造了新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又使识字文化所依赖的“传统的技能”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不需要儿童,同时也不需要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