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全世界有将近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而中国患者就约有5400万。似乎,抑郁症越来越“流行”,它不分种族,不分阶级,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面对来势汹汹的抑郁症,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美国作家珍妮•罗森就是一位抑郁症患者,而且还患有焦虑症、躁狂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等十几种障碍症,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生理问题。她将自己跟这些疾病的挣扎经历和对生活的观察如实地记录在博客,并整理出版了一本随笔——《高兴死了》。
《高兴死了》按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本描写精神病患者如何生活得好笑的书。但书并没有告诉读者问题的答案,而是各种荒诞离奇的文章和对话,以及一些混乱的想法。
这些随笔性的内容除了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各种标本外,主要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性的调侃,文字游戏上的幽默,鸡汤式的段子。初看会觉得新鲜有趣,会心一笑,越往后看越像是梦呓的重复,很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也是多数读者所诟病的地方。
不过,我们不妨可以通过作者的这些真实经历和想法,试图去理解抑郁症,从而提取对自己或对身边患有抑郁症朋友的可能有用的东西。
如何认识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抑郁症的定义: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患,患者心情郁闷,丧失兴趣或享受感,产生负罪感,或自尊心不足,睡眠和食欲紊乱,身体疲倦,注意力不易集中。
抑郁症可能长期存在,或经常复发,从而严重影响个人的工作或学习能力或日常生活能力。最严重时,抑郁症可引致自杀。轻微的抑郁症患者不用药物即可处理,而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则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以及更专业的治疗。
1、作者关于抑郁症的理解
抑郁症就好像.....你再也不需要奶酪了,连奶酪也不要了。
2、抑郁症因人而异,但它常常伴随有其他疾病症状。
例如作者就附加有焦虑症、失眠症、记忆缺失症、注意力缺失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症、拔毛癖、皮肤搔抓等症状。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做出自残、自杀的行为。
3、抑郁症是有救的。
如何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固然会给患者带来很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但在作者看来,它也有一些"好处"。
1、它能帮你(或强迫你)探索情感深度
2、对生活有各种奇思妙想,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疯狂"的行为
3、让你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不甘于平庸
4、保持自我防御状态,应急的时候或许会有
5、获得更多个人成长空间,享受他人无法领会的生活之美
如何“治疗”抑郁症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比较有效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作者没有否定这些,还提出每个精神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寻找适合自己的一套治疗方法。
比如作者自己的一些方法:
阳光、抗抑郁剂和抗焦虑药物、维生素B、走路、在需要的时候让自己抑郁一下、喝水、观看电视剧、阅读、需要有人监视、把能够带给我舒适感觉的歌曲做成合辑,并阻止自己听一些想听但会让感觉更糟的东西。我害怕出门时,就在推特上和别人说话。
在这里,为了各位便于理解,我在基于作者提到的其他碎片内容进行整理,主要有以下方法:
1、服用药物(如抗抑郁剂、抗焦虑药物等)和接受治疗,这种药不行,可以换其他药试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
2、定期看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做斗争并不羞耻;
3、逃离普通生活,出门旅行,休养一段时间,享受时光从来都不是浪费;
4、假装你很擅长,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挣扎,你的观点是正当和重要的,你并不孤独,世界因为有你而变得更加美好;
5、运用勺子理论,分配好自己的精力,学会拒绝,不要过分催促自己,享受生活的惊喜;
6、别被他人光鲜亮丽的假象欺骗,别拿自己的日常跟别人精彩的瞬间做比较,别用错误的标准批判自己,你需要超越的是昨天的自己;
7、寻找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并保持跟他们的沟通。
再次强调一下,抑郁症是可以被治好的,尽管这并不轻松,甚至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跟它抗争。以上所列举的方法也并非适用于每个人。
诚实地说,我看《高兴地死》这本书时还是挺开心的,结尾部分作者一段又一段正能量的话令人精神有所振奋,我也尝试做一些令自己愉快的事情(如出门剪了个光头,好好跟自己吃个饭),但没持续多久,心情又逐渐低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有时候,我们和其他人一样行走在阳光下,有时候,我们住在水底,一边斗争,一边成长。而有时候。。。有时候我们飞翔。
甚至我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几次都想放弃,因为作者确实写得很烂,毫无头绪。但就在刚才,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能够帮助到其他人的话,或许也就有些价值。
抑郁症单靠一个人的挣扎是很难获得有效治疗的,作者是幸运的,她有爱她和理解她的家人朋友,也有许多在她博客上互动的陌生人。而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并不仅仅在于症状本身,也跟他人的不理解和歧视有关。
这并非甩锅,而是对抑郁症患者而言,他人可能就是地狱。当然,要做到理解也绝非易事,正如作者所言:
精神病患者经常会听到一种荒唐透顶的推理,不仅来自一些怀着善意的朋友、不用药物就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人以及不了解精神疾病如果没能得到正确的治疗会有多么危险甚至多么致命的人,还来自一些与患者更亲近也更爱指手画脚的人。
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也这样认为。
当一些名人因否认自己患了抑郁症而最终丢了性命时,我们心想,在这样的世界上,为什么这种人会自杀?他们已经得到了一切啊!
尽管理解那么难,但我们不妨可以通过这本书从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