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陈其钢先生的《悲喜同源》,看到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温良淳厚开明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给了他自由,尊重,宽厚的生长环境,看到他的父母做人都是本着善良质朴踏实的本性,即便经历了文革的摧残,但他们本质里的东西没有变。我也看到这位作曲家对人性,对中国社会现象,对生活的一些思考。印象较深的是他写的响应号召捡铁块,结果忘记时间了,老师丝毫都没看一眼他们怀中的铁块,只是冷冰冰地说迟到了,他写道那种对尊严对心灵的践踏至今让人难忘。看到此处,我很有共鸣,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在当今中国的这个大教育环境下,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我既感到痛心,也感到难过。我能感觉到陈老师的心灵依然是非常敏锐的,他能体会孩子和他人的感受,是一个极富同理心的人。
在看到他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描述时,佩服他的真实坦率,他说大多都是在讲假话,讲空话,讲套话,就是不讲人话。哈哈哈,不讲人话,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也并没有被当做人对待过吧!看到他和老师梅西安的学习,思想上的碰撞,交流,看到梅老师对陈老师的独立自主思想萌芽的启发和引领,这也许也是当代中国最欠缺的,我首先是个人,才是社会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社会教育大环境其实强调的是正确,优秀,成功,大家好像都在追求绝对权威,追求头衔光环,金钱,唯独忽略了个体的感受需求,以及内在的声音。最常见的就是比如女孩找人结婚吧,现在听到的都是要有车有房,在这种集体意识下,可能很多人也是无意识的跟随盲从这些,对自己没有了解,对他人更无从了解。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很少有机会去探索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是服从听话,要求以及正确答案。
最早我关注到陈先生,是我刷到他的短视频,印象深刻。第一个说的是“不寻求任何人的认可”,另一个说的是“如果按照你的要求来,那我就没有灵魂了”,我当时就感觉到陈先生与众不同,是我的心有共鸣的人。看他写的书,我更加走近了陈先生的生活。陈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对中外人文差异的反问和思辨,无不是一个人独立灵魂的站立和表达。
他在书中写到他的三个贵人,老海员,梅老师和老建筑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对人极富爱心和同理之心,也就是陈先生写的“世界公民”。他也被他们的爱,美好温柔的品质深深滋养,我想陈先生能成为后来的大家,除了自己的努力,也有他们这些贵人的爱和滋养吧!就像他在扉页所写,“在人世收获了很多的爱和温暖,也被深深地滋养”,还有什么体验比这更好呢?肉体,金钱,名权,我们都是带不走的,但那轻盈富足温柔美好的灵魂可以带走。
《瓦尔登湖》中说,皇宫可以创建,但真正的贵族却很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虽然我还没看完这本书,但大抵可以看到陈先生以后的大家风范。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家不光是在专业上的别树一帜,独具一格,更是在为人胸襟上的厚德大度。
感恩冰冰姐从遥远的福建给我包邮寄来这本书,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数次在心里感叹这真是一本好书,它极大地滋养丰富了我贫瘠的心灵,就像给了我丰饶的乳汁来喂养我,我在心灵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鼓舞。
感恩陈先生真实坦诚真挚的书写,让我看到了一位大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起伏,但在心中永葆爱,光明和希望,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我们就能跨越一个个生活中的难关。把它当游戏,以游戏玩家的心态,不当真来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