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宛青扬
反思笔记:1000/5
(一)
白天情绪还好,即使上午哥哥打羽毛打的不尽兴(风大打不了),而抱怨发牢骚;弟弟担心要补的作业多,而害怕畏难,坐在书桌前抱怨这又抱怨那。我都没有像以前那样说他或者讲道理。
而是,这是真选择了共情方式。尽管用的“生疏与欠缺”。
我问孩子:妈妈抱你一下好吗?语气温柔。
孩子便走了过来,我拥抱着他。小头快到我鼻子了。记得,小时常量他们的身高,先生没事就喊孩子过来看有没有到他的肚脐眼。可现在,一眨眼孩子都这么高了。
孩子虽然长大了,但他还是喜欢我的拥抱。我摸着他的头,脑中回忆那些书中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该说什么。我们这样对话:
宝贝,你现在很着急害怕是吗?看那么多的作业要补。
嗯,还有紧张。
哦,妈妈能感受到你的紧张。宝贝这说明你是一个为自己作业而担心的孩子。
嗯,妈妈你好好(孩子早没了情绪),今天我要多做会数学作业(担心的就是数学),至少多做三页。
嗯,宝贝找解决方法了,真棒(明白他做不到,但没有揭穿,慢慢来)。
好的,我今天就多做三页。
说完,他就去做了。
反思:虽然这次的共情方式做的不太好,不熟练。但孩子的情绪确实没了还主动想着怎么解决。相比以往的指责和说教,孩子只会反抗。他越反我越生气,矛盾步步升级,事情没有解决,只发泄各自情绪。而且恶性循环。
(二)
可是,晚上我又做的很不好了。因为哥哥的作业晚上六点前还没完成,还没想到他错的那么多,订正又那么慢。于是,我对孩子发了火,大声催促。看见他以前学过的字写错或不会写,我更是火上浇油,诋毁又说教:
这个字学过了还不会写,你干什么呢!让你写词语就不写,买那么多工具书有什么用!
哥哥听了气馁又反驳:你别说了,就知道说我。
你如果做好了,还用我说?
我不在做嘛,就会说我,我都听够了。
……
就这样“你来我往”,情绪一步步升级。事情也做的更慢,直到七点半才上传作业。
反思:这件事晚上六点多发生,八点左右结束。近两个小时里,我都被负面情绪所包围。没解决事,还事后悔恨。这件事的源头,是不是我期待太高,包容太低。比如,又要孩子写好还要写快。孩子短时间怎么能做到。
还有,我总说抓基础,抓基础。但基础怎么抓?怎么落实?我根本没研究过。即使以前知道点,但执行力太差,原则性又太弱,还情绪不稳,今天心情好让孩子少做点,明天心情差又让多做。反复无常,怎么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三)
后来,晚上九点左右,我开始看怎么抓语文基础的相关视频,花了两个多小时,全程没看其它,只看自己需要的,这次不仅看还做了笔记。
反思:这次学习,明天开始实践,且思考对于我们家的孩子如何做?怎么做的更好?时间怎么规划?每天的哪个点执行?还有做之前,要和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沟通,至少让他们知道“事出有因”“夯实基础”这些概念。
学习自律反思:
起床:5:00
早起写作1300字
运动:陪孩子打球
拆文章三篇2H
阅读《自卑与超越》1H
反思:下午看了1小时电视剧。开始说只看几分钟,但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这个时间用来做家务和学习多好。而且,这件事还影响了接下来的心情。感觉又产生悔恨感和失去了掌控感。
晚上与孩子发火,跟这个事情不无关系,有点像“踢猫效应”。
复盘:删除不必要的软件,孩子出去玩(常在这个点失控,感谢孩子昨天就玩了一个小时),可以立马锁机做家务或者看书,或者下楼陪孩子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