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屈原与楚辞
1.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诗魂”“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南宋第一爱国诗人陆游,南宋第一爱国词人辛弃疾。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民间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时代,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香草”指(1)品德高尚的人(2)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美人”(1)君王自喻(2)贤能的人自喻(3)诗人自喻。
2.“楚辞”,战国时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一些文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楚辞》是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被称为“骚”或“骚体”,在中国诗歌史上,“风”“骚”指《诗经》(《诗经·国风》)和《楚辞》(《楚辞·离骚》)的并称。
3.《楚辞》的基本特点:
第一,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第二,从体式而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扩大了诗歌的容量。
第三,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方言词语大量出现。另外,“兮”“些(suo)”等语助词频繁出现,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4.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172个问题,千古万古至齐之作)《九章》(9篇《橘颂》中国诗歌史上第一篇咏物诗) 等。《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5.《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乱,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1).《离骚》的主要内容:第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第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第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在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屈原还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2)《离骚》的艺术成就:
第一,个性鲜明的文人创作。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创作,内容单纯,句式和篇幅短,《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出身、理想、人格及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第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离骚》前半部分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写实,但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极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通过上天入地的壮丽奇幻的想象,把火一样的爱国热情。淳厚的故国情怀,表现得真挚感人。
第三,发展《诗经》比兴手法。《离骚》对比兴的开拓,是运用较《诗经》更丰富的喻象,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的比兴的连续使用,在《诗经》的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成了我国文学中以香草美人托喻的传统,影响深远。
第四,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结构特点:全诗围绕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
形式和语言:吸收和借鉴南方楚地的民歌,打破《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既增加内容含量,又增强表现力;采用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丰富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