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素材怎么来呢?
对于我们那个刚刚学习写作的人来说,这个简书的日更活动是比较好的一个写作平台,因为每天写100个字呢,不是太难的事情。这个大家都能够坚持下来,100个字几分钟就可以搞定而且可以培养写作习惯。但是一直写的话怎么写,写什么,那么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就先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因为身边的人和事呢,是我们最熟悉的,最容易下手。
如果可以坚持的话,会让我们更加关注身边的各种事情,关注细节。比如要写自己的某个亲人但发现不太会写 那么对于我们的极其亲密的血亲来说就是之前的日常没有太过于关注 我们就要在之后更多的关注,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再次复盘身边发生的事情,由此可以使得自己在一个冷静的阶段重新看待这件事。可能就会多一个角度看待事情,给自己一个冷静缓冲的机会。而且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个事情,多祝福,多欣赏,可能和有些人关系不太好或者有矛盾,多用这个视角思考没准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淡化矛盾,成为开心一家人,增加家族的凝聚力。
也可以写一写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是一次特别困难的学习中的一次心路历程,如此就能好好的记录一下是自己的成长,也说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再之后,可以去品味人间烟火气,走到街头巷尾,走在人流不息的街道上看看那些人们都在干什么,猜测不同人的身份,工作性质等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阅读 之前很多人否说写不出来东西都是肚子里没有太多东西,如果肚子里有十,才可能说出来五,所以大量阅读是很重要的,而且读第一遍是看个热闹,读个三五遍可能能了解个皮毛,在读个十几二十几遍可能就理解行文逻辑了。
对于《阿Q正传》读多少遍比较好的问题,王冶秋曾认为要读懂这部作品,至少要读14遍以上。
一遍: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又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
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个镜子。
第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
读书不只是能看行文结构,每次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记录下来这些感受是很重要的。如此也能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除此之外可以多关注和朋友的闲聊,如果碰到好玩的话题或者自己认知外的课题就可以好好查一下,没准会有很多意外之喜,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检索,发现有趣问题再继续检索,才发现的过程,想想就很幸福,而记录下来更能够整理出来知识网络。
关于坚持,不给自己展现惰性的机会,多坚持,没天都写养成习惯后坚持下来就不难了。
关于错字,最多的可能是结构助词“的”用法,这里简单说一下: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总结如下:
1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例如:“美丽的花朵”、“我的书”。
2地: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方式或程度。例如:“慢慢地走”、“高兴地说”。
3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动作的程度或结果。例如:“跑得快”、“高兴得跳起来”。
看完了老师的分享,感觉获益良多,之前可能觉得隐隐约约知道怎么做,但是却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但是老师就总结的特别到位,让听来的时候觉得茅塞顿开或者觉得,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之前不知道怎么表达。
最重要的是对阅读的解析,之前学语文时讲的各种文字解析,那会就为了应试,但是今天听完之后觉得这个就是很明显的一个阅读的工具,那些解析手段都是我们当下品读文章的手段,可以关注文字,关注浮于文字中的情感,关注文字背后的背景。品读作者想表达的情愫,通过仿写,学一学作者的表达方式,慢慢的多写,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