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收音机基本没有,更不要说电视机了,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就是坠子书了,当时称为“说书”。
说书一般有两人组成,大部分是夫妻,多为盲人,一人拉弦,一个打板并说唱。农闲时村里会邀请附近的说书人到村里说个十天半月的(也有说书人主动联系),一般是相邻的村庄联合起来搞这个事情,费用平均分摊,有的是给钱,有的是给粮食,双方商谈确定。说书人一般住在村民家里,谁家有空房就住谁家,跟着主家一起吃饭。
表演的都是长篇故事,比如《包公案》、《三侠五义》、《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也有一些当代的新故事,但比较少。我们常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为你开一扇窗,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那个时候,成年人中仍有不少人没有上过学,更不要说盲人了,他们绝大多数不识字,而他们能说好多本的小说,全靠口口相传,死记硬背,的确不容易。
当时说书在农村很受欢迎,不但是成年人喜欢听,孩子也是主力之一,而且每次听书,孩子都是坐在距离说书人最近的地方。每天晚饭后,说书人在村里人的陪同下来到事先确定好的场地,一般是打麦场,场景很简单,一个低矮的小桌子,两个凳子,一个暖水瓶和两个搪瓷茶缸,说书人携带弦子、书鼓、醒木、简板。村里的成年人自带凳子,孩子们就直接席地而坐。说书并不全是说,中间夹杂着大段的唱腔,说书人一边手打简板一边唱,唱腔丰富多样,融合了河南戏曲和传统说唱艺术,加上弦子伴奏,更显得柔美悠扬,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这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时间长了,大部分都能吆喝几句,尤其是上学的路上,不时能听到远处飘来模仿的唱腔。
说书基本上6点开始10点结束,中间会有短暂的休息。其实到9点半的时候,说书人就说要结束,但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就会再说一段,这也形成了传统,就像现在相声舞台上的返场一样。每次说书开始,只见说书人手拿醒木,重重拍在桌子上,口中说道:‘话说.........’,一句话就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结束的时候会留个扣子(悬念),第二天接着这扣子继续往下说。好的说书人,将故事情节编撰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农村的孩子可以说是通过这种方式在语言、道德、文化等多方面受到深远的影响,也是那个年代美好的精神食粮。
现在仍然有民间说书人通过抖音、好看视频等媒体直播说书,围观者常常超过万人,显示了这种艺术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