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无求饱,是说一个君子对食物不会有过多的追求,不需要过度奢华,不需要吃得太多太饱。居无求安,是说君子对居住的地方没有过多的要求,不需要过于安逸,不需要过于享受。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君子致于学的一种态度。
为什么君子会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呢?其实是因为心中有志向,而这个志向就是学习。当我们一心投入到学习中时,我们是会忽略吃和住,达到废寝忘食的 一种状态。
有两句话非常著名,第一句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形容颜回好学的态度,是孔子赞美颜回的话语。颜回一心致于学就是这样的态度,一碗饭,一瓢水,居住的是陋巷,别人觉得生活好像很堪忧,不太富足的样子,可是颜回却不改其乐,依然乐在其中,这是古人致于学的态度。还有一句话是孔夫子形容自己的,孔夫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说自己吃着粗茶淡饭,喝着水,把手臂弯曲着枕在头下睡觉,乐就在其中了。这都是在形容古之圣贤乐而忘忧,废寝忘食的学习状态。
我们再来延伸,到了我们现在,如果我们一心是致于学的,一心是致于修行的,我们就会忘记很多东西,比如不再计较自己吃什么,不再计较自己穿什么,不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再和人争论是非,不再和他人争长短、高下、对错,因为我们满心都是志于学的,满心都是志于道的,这时我们就会沉浸在自己学习的状态之中,就会乐在其中,而忘记了其他事情。
古之圣贤的学问都是让我们修养自己的德行,所以我们去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只要是志于学的人,在我们世俗之人看来,生活多数都过得贫瘠,没有那么多物欲享受,甚至一无所有,可是这些人却在传播道法,传播圣贤文化。而通过自己内在的修养和德行,自然又可以获取外在的财物,外在的名利,外在的功德。
古之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古之圣贤一心志于学,一心志于道,自然而然就会吸引一切来到身边,而当吸引到自己身边之时,也并不在意,依然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很坦然的过着自己当下的生活。
所以这一句的重点在于志于学的态度,我们每天还有那么多是非计较,还有那么多享乐,这个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思考,其实是因为志于学的态度还不够,志于道的信心还不坚定,所以每天就会被过多的欲望和事情牵绊着。比如今天我吃得不舒服,今天我穿得不够漂亮,今天谁说一句话让我不高兴了,今天我又开始懒惰了,今天我没有努力,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志于学的态度还不够,当我们一心志于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废寝忘食,可以忘记一切是非对错,而自己乐在学习之中。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要想体会这种内在的喜悦,不光要学还要习,还要不停地在生命当中去求证和证悟,去体察万物的发展规律,这个时候我们才能乐在其中。
接下来告诉我们,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讲敏,敏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快速、敏捷,第二种是指周密的、详细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告诉我们不光内在要有志于学的态度,还要身体力行,快速周密的去做事情,同时讲话要谨慎严谨,少说多做。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很多人是不是都是说得多做得少。说了很多话,可是行为并没有跟上;承诺了很多工作,可是工作并没有做好;答应了身边人很多事情,可是并没有做;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不被人信任的。很多人学习和修行也是一样,每次都说自己错了,一定要改,可是每次都只是说并没有做,这就是不够迅速,也不够周密。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身体力行的重要性,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快速而周密,讲话要严谨而细致。
就有道而正焉。道是指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正是修正自己的意思;意思是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修正自己。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来看,内在要有志于学的态度,外在要有身体力行的速度和周密,同时学到的方法要用来修正自己。
这时我们再来延伸,这个道有很多,比如学习圣贤的文化书籍,是一种道;学习身边有智慧的人,是一种道;学习身边贤德之人身上的品质,是一种道;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种道;体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是一种道;看到他人身上优秀的品质和技能,也是一种道。
只要是学来的正确的方法,是从人事物中总结和体悟的规律,都可以成为道,而这些道都是我们用来修正自己的,所以说可谓好学也已。我们再从这句话中总结要点,第一个要点:志于学的态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忽略一切外在的享受,而追求内在的学问和道德修养;第二个要点: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学来的知识,要身体力行、快速详细地去做到;第三个要点:就有道而正焉,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方向,我们可以从万事万物中总结规律和方法。同时具备这三点,才能称为好学。
儒家文化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都可以从中观察和学习,用来修正自己。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来修正自己,是一种就有道而正焉;通过看到他人的不足,来劝勉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也是一种就有道而正焉。
道家讲观察万事万物的规律,观察自然环境,观察春夏秋冬,观察水,观察光,观察尘埃,都可以让我们从中悟道,用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摸索出天地日月运行之规律,这也是一种就有道而正焉。所以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都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好学也已,绝对不只是从书本上所得来的知识才是有道的。
万事万物都有它发生的规律,而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养成体悟和观察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学和习上来。志于学,我们说这是学;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习;学和习相结合,这时我们所体悟出来的,我们把它称为智慧。这个时候是自己的智慧,我们再用来修正自己,我们才能被称为一个完整的好学之人。
比如我们从书上学到了一段话,这个时候只是知识,接下来我们把学来的知识用在了生活当中,这个时候就是习和体悟。举个例子,我们从《论语》书上学了一句:“近者悦,远者来” ,我们将它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这个时候只是知识,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在生活中去身体力行,去实践应用。
比如我们是做生意的,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运用这句话,让每一个接触我们的人都能得到我们的帮助,都能感受到喜悦,这个时候如果他们又介绍了其他人来我们这里消费,成为我们的顾客,我们就会产生喜悦,就会体会到近者悦,远者来这种美妙的感受。
我们再来举一个礼之用,和为贵的例子。我们首先学了这句话,这时叫做知识,接下来我们要在生活中实践和应用。比如我们在工作中或者出门旅行,我们就在思考怎样能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比如我们与同事沟通时,我们就在思考如何交流和共事,能让对方舒服,能让大家都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比如我们对他人讲礼,对他人微笑,或者轻轻地给他人端一杯水,这时他人感到很高兴,同样也回馈给我们一个善意的眼神,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体会到礼之用和为贵,原来是如此的美妙。我们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只是倒了一杯水,却能让别人心里很高兴,而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这一天也会感到很开心。
再比如出门旅行,我们对每个人都很客气,对每个人都很柔顺,即使别人说的话我们不爱听,我们也时时谨记礼之用,和为贵,对他人也依然是心平气和的态度,这时当别人也同样给我们善意的回馈时,我们就会体悟到礼之用和为贵,原来是如此的美妙。
这就是有学又有习,就是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在生活中学了知识后,要时刻提醒自己实践和应用,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状态,我们学到的知识才会真正改变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