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果让你选择雕琢一块璞玉是用锄头还是用刻刀,你会选择刻刀;可是你是否正在用手里的锄头去雕琢孩子这块璞玉呢。
摘抄一些值得自己谨记于心的段落,写下一些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学会放下手中的锄头,换成刻刀。
5.4当下教育中最大且最隐蔽的问题,是一些家长或教师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很苛刻,导致其对孩子的错误管制随时发生,对儿童心智的成长形成无处不在的扰乱。
同感,即使我自己愿意让孩子试误,学校老师不允许呀,就像这次孩子因为感冒3天不去上课,我感觉我都被老师鄙视了。这么说来我这次算是做出改变了,虽然儿子没去上学过程中让我很咆燥,但是我还是忍住了自己尊重了儿子的选择,抗住了老师的鄙视以及想办法完成了学校的请假3天必须去三甲医院开病休证明的要求。
5.5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错上加错。不许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了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虽然两种表象完全不同,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都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家长或教师是否给了孩子“犯错误权”,有一个试金石,即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你心里真正的想法是认为孩子有过失,并为此生气;还是发自内心给孩子一个宽容的微笑,知道他又从这个过失中得到了经验,并且为此感到欣慰——理解了自由的价值,就会承认没有一个孩子的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每个过失都是他收获经验的一次好机会,错误的经历同样有正面教育的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就挺棒的,孩子喜欢看漫画书,我当时买了一套回来,买的时候没注意,买回来孩子也很爱看,当我发现孩子有些行为不太对好像会模仿书上的场景时我才注意到书上讲的都是孩子如何调皮然后遭受了不好的事情发生,或者有些只是孩子的小调皮也没有造成多严重后果,于是我就不敢给孩子继续看,怕孩子学坏,我就悄悄收起来,但孩子老想看,还问我书去哪里了,我给他其他的漫画书他也不愿意看,后来我和幼儿园老师交流时老师说,孩子有兴趣读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些不好的调皮的事也还可以看的,可以正面引导孩子就好。感觉这个老师就是能从不好的事情中看到正面的教育,而我却不能,还总是担心,这也许就是我从小在不允许犯错中长大的后遗症吧,而且我还在孩子身上继续了这种严苛,这方面老公比我做得好,老公对孩子宽容得很,甚至让我觉得太纵容,但是我想我应该试着做到真心的接纳孩子犯的错,并相信他能从中获得正面教育。(这句话一边写一边心里嘀咕,万一孩子得不到正面教育,反而觉得看来犯错也不咋个,然后肆意犯错呢?我还是充满担心,该怎样才能放下担心,真正做到有勇气相信呢。回头想想,真的应该相信,因为孩子幼儿园那套漫画后来我听了老师的话,给他看,同时在旁边做正面引导,孩子还是得到了正面教育,并没有过多去模拟那些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