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③:人过得好之后,真的会原谅很多事情

父母以为的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对幼儿来说根本就是重创,再通过身边人转述,尊严简直被反复践踏,为了缓解直面这种践踏的压力和窒息感,装做无畏的样子其实是一种分裂隔离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也因此埋下分裂的种子。

摘自一位文友的评论:贬低属实是传统艺能了。如果以后我有孩子,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他/她的信心。即使被称呼普信男/女又如何,自信的人不容易受伤,不容易被pua,不容易自卑。

有朋友之前和我吐槽,她妈妈也经常在外人面前说她,妈妈以贬低她为乐趣,但她不能做到丝毫不在意,也会常常有些愤慨。

童年的记忆与现在的情景重合,调动了以往压抑的情绪。

心理学家伯恩将人格中的自我分为三个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其中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的“三我”之间的交往。

“三我”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父母自我状态。指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顾名思义,一个人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而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时则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那种特别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常常运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而那些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别人的人,则常常处于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

②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而处于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并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情。

③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适应性,也都有其不适应之处,因此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事实上,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每个自我状态都是必需的——我们需要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帮助我们过一种有效率的生活。

要融入社会时,我们既需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提供规范,以便遵守伦理底线,也需要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帮助我们去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是我们遵守社会上的游戏规则的前提,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所包含的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能力,则是工作成就和业绩的基础。

有的人童年会治愈一生,也有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如果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会提醒我们要如何做一个正确的父母,我们有意识的去学习,去反思,去成长,去改变…那么悲惨的童年就是来帮助我们,提升我们的。

想到之前和小熹有聊到一些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

每个人,都有一段难熬的时光,凡是不能打倒你的,必然使你强大。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在年轻时候都需要去面对的沉重命题。

只有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不互相依赖纠缠,才能真正走自己的路。与原生家庭保持一定距离,但要对父母照顾与承担责任。

随着年长成熟,经历过婚姻生育,所有叛逆与受伤过的孩子,也许会对父母产生更深的理解,明白他们自身的艰辛与局限。理解力才能让愤怒与失望消融。

前提是你长大了,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结实洁净的人,一个帮助自己长大的成年人。

杨绛曾经写到: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

小熹很喜欢杨绛先生的这段话,她说这段话是那天她听到的所有话中,最有力量的!

后来又一次谈到理想与前途的相关话题,小熹说:“我没有嫌弃过我的原生家庭,但是它不能成为我的累赘和绊脚石。”

人性的幽微与丰富,需要理解力。

这样的人,会在一切处境中,观察与承担自己的困境与缺陷。也有能力去理解他人之共同。所谓关系的善终并非是一定要天长地久,而是在关系中增进灵魂的力量。     

原生家庭没得选,但是我们的人生可以自己选择。

我一直相信并告诉我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我很庆幸有爱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成长的路上一路伴随,是我坚实的后盾。

杨幂谈原生家庭,我特别赞同:“不管你原生家庭好还是不好,其实都会有缺失。如果你原生家庭不好,那么你就缺少爱。如果你原生家庭好,你就缺少历练。你在原生家庭里没有上到的课,终究还是要出去上。

这个社会上好牌打烂和烂牌打好的人何其多。原生家庭欠你的,需要你自己去赢回来,试着去寻找一些力量支撑你,耿耿于怀不如引以为戒。生活不是看到希望了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人过得好之后,真的会原谅很多事情。但我在想,如果能在我人生彻底扭曲之前,有个人能捂住我的眼睛就好了,似乎在每一代人的焦虑和无奈中,原生家庭都是逃不开的话题。

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得自己补回来,你不必疗愈他人,你只需做你自己。

生活的意义取决于自己的定义,希望我们都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