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影》是抒情散文,以情动人。没有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却越发显现出她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更重要,这样读起来才动人,审美价值也就越高。
二、《背影》的语言,和朱自清前期的许多作品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在最关键的地方,不像《春》《梅雨潭的绿》《匆匆》和《荷塘月色》那样采用华彩的语言、排比的句式,不作大幅度的渲染。在作者情感发生震撼的地方,却用比较朴素的语言,几乎全是叙述,直接抒情的语句都被压缩到文章的结尾。这是很见功力的。
三、其实,这篇文章并不是当时写的。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作在1925年,是整整八年之后。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例如,文章中写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事实是,从那以后一直没有成功,也就是长期失业,这就导致了家庭经济近于破产的边缘。当时的情感加上后来的情感的参与,加上拉开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回忆中的情感,获得了程度上,甚至是性质上的改变。文章结局的“背影”就超越了当时当地,转移到了写作时间,这时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了变化。
这里,回忆的再认知的性质,所回忆的是当年的事,但回忆却带着后来的附加值。
四、经典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青少年之间的隔膜,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可是这并不是不可沟通的,只有具有认知图式深邃的教师才能得心应手,构建起历史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精神之间巨大跨度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