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了丧失才会有哀伤,哀伤会有两种病理性结果:躁狂或忧郁。在哀伤中(哀伤大部分是意识层面),世界变得贫瘠和空洞;在忧郁中,自我本身变得贫瘠和空洞。哀伤的过程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为了修通爱的客体的丧失;二是为了摆脱一个内在的、迫害性的、自我毁灭的客体,这个客体反对快乐和生命。
忧郁有三个条件:1.客体丧失;2.矛盾性;3.力比多退行到客体中,客体的阴影倒伏在自己身上。
只有经历过丧失后,才能感受到客体对自己的重要性(特别是失而复得后)。如果客体丧失了,需要好好的告别和哀悼,才能把自己投注到客体身上的力比多撤回。
这个过程同样适合社会,如地震和疫情的发生,国家通过纪念碑进行哀悼,让丧失的人进入哀伤过程,去和死去的个体分离,从丧失中走出来,把投注到失去客体的力比多收回,投注到鲜活持久的事物上(克莱因的合适存储库也是这个原理)
抑郁的人自杀的解释之一是:以自杀的方式杀死内在那个难以处理的客体。
抑郁指向过去,焦虑指向未来,防御机制是为了达成某种平衡:“无论防御对象说什么,都回答不!”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恒常性,悲伤伴随身体反应,分裂的防御机制:一方面接受事实,一方面否认:“只要争辩,这个事就不会发生了。”不断询问,不接纳,会自责(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结果不一样)。如亲人去世会对医生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