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向养育》里,我最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是:无论是亲子之间的管教,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我们认为传达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就要把它当成一件礼物一样,有责任用一种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出来。
我理解的有效沟通就是这样的,就是你说的别人愿意听,愿意把它当成珍贵的礼物一样收下。
不过在管教孩子时有效沟通有挑战的一点是,当我们感到需要对孩子进行管教时,一般都是自己非常情绪化的时候,在情绪上头,我们很容易陷入命令式或者提问反诘式的沟通,然而这两种沟通方式,只会激起听者的抵抗情绪,只会带来斗争。
命令式沟通和提问式沟通
命令式的沟通不用多说我们都知道。“把那个放下!”“停下!”“到床上去!…类似这种发号施令的方式,迫使孩子服从的专制式方法。
什么是提问反诘式沟通?譬如“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不是已经到睡觉时间了吗?”,“你不认为自己已经看了太长时间电视了吗?”,“你怎么还不去做自己的事情?”…类似这种提问的方法,表面上是在问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话里却带有指责、责怪的语气,听到的人心理会很不舒服,进而关闭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思维,这样的沟通是没有效果甚至是有负效果的。
然而,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做的最多的就是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发生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会进行提问式沟通,哪怕这并非我们的本意,我们急迫的想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其实,当我们需要了解情况,需要孩子和我们真诚沟通时,我们要避免这种提问式沟通,因为提问这种沟通方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也意味着说话的人缺乏耐心,只希望尽快了解事情尽快解决问题,但是,听者体会不到你的关心,体会不到你的理解,他早已关闭心门,那么你要传达的事情对方根本接收不到。
怎么避免命令式沟通和提问式沟通?
常反思!
命令式沟通和提问式沟通,都是我们不知不觉就会用的沟通方式,用起来不假思索,不需要思考,可以脱口而出,它们就像早晨起来刷牙一样,已经是一种习惯。然而习惯这种东西,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越用它它就越强大。
所以,当我们习惯在管教时不加思考,感情用事,那么命令式沟通和提问式沟通就会在管教孩子时占主导。但如果我们习惯于经常思考,时常反思,每次只要有命令式或提问式沟通冒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把它们掐灭在脑海里,而思考采用一些更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我们常思考的这种理性思维就会占主导。
什么是管教中的有效沟通?
在管教或者教导孩子的情况下,采用陈述句尤其是以“我”开头的陈述句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譬如“现在8点了,该睡觉了。”“你做完作业后我想看一下,这样我们可以帮你进行检查。”,“我们需要达成一致,你出去玩之前要吃完自己的饭。”,“看起来你还没有做完自己的事。我想知道你计划怎么完成它们。”…陈述句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带消极情绪;二是有事情原委。别看这些陈述句好像很容易,但是让父母学会使用陈述式沟通非常困难,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对孩子发号施令或反诘发问,这个顽疾很难克服。
当我们感到沟通困难时,使用以“我”开头的陈述句会为沟通带来信心,因为我们不用提问也能表达自己的需求。以“我”开头的陈述句,对进行沟通的双方都不会产生任何威胁;同时,这种沟通方式还对另外一方表示了尊重,不会让对方感到你居高临下。“我很不高兴,因为我看到刚刚擦净的地板上满是脏脚印。”,“我对你交的那个新朋友很有顾虑,很明显他在吸毒。”,“我很担心,因为客人马上就要到了,但是桌子还没有收拾布置好。”…以“我”开头的陈述句就是一种不具攻击性的陈述事实的方法。
所有人,包括孩子,都只有在掌握事实的前提下才能做出合理选择,而陈述句式的沟通就在在陈述事情的原委,并且它能让对方清晰明了你能接受的底线,我们只要抛弃那种我们说了真实感受会伤害到别人的臆想,大胆的使用以“我”开头的陈述句。
语言不是呼出的空气,不会消散在空中无影无踪。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说过的任何话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好痕迹产生好影响,坏痕迹只能产生坏影响。常反思,在孩子面前更应谨言慎行,既然认定自己的话对孩子而言很重要,那么就好好包装把它当成礼物送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