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弟子: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年纪幼小的人,一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了第一种解释。 谨:寡言。 文:文献,即文化知识。
翻译: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内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友爱兄弟,寡言少语做事讲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践过后,有剩余的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解释:这一段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因为读过《弟子规》的都知道,这几句话都是它每一篇的篇名,当然这里需要特别说明,虽然这里和《弟子规》篇名一样,但不是说是孔子摘抄的《弟子规》,因为孔子是周朝末期春秋时候的人,而《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所写,是清朝人,这中间隔了多长时间,就不需要我多说了,难不成孔子穿越到清朝抄了《弟子规》,然后再回到春秋说出这段话?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直接来看原文,这个意思和《弟子规》还是差不多的,但是我们在这里看,可以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大概来说就是讲做人,孝,悌,都是一个人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不能缺失的一部分。如何去看一个人,就是先要从他是如何对家人看起,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护,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对他的兄弟姐妹,全部都和利益挂钩,那他这个人必定也好不到哪去。
那第二部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一段大概来说就是做事,这就是第一段的延伸了,会做人了那做事就轻松了。就和修身一样,都有这样的一个过程,而每个过程都是需要完整的走完的,不然,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那回到正题,这里说做事的第一步,是说话,而说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跟人交流,而交流的好坏,就直接决定了你这件事的结果。第二步,要博爱大众,其实这就是孝顺父母的延伸,对家人,你再多也就是五口七口之家,那这就是小爱,出去走进社会,面对大众,就是要把对家人的小爱放大成大爱,就像一首歌里说的一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最后一步,要亲近有仁德之人,因为如果你是自己一个学习,一个人干事,那你的思想永远就只能是在一个方向前进,甚至你都不知道你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有良师益友,能够给你指明方向,督促你,那你才能知道前进的方向的在哪里,该往哪里走。那把三步连起来,就是完整的做事。
最后一部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的就是学习了,那为什么要强调有余力,才去学呢?是因为孔子想重点告诉我们,前面的做人做事才是最重要的,你连人都不会做,更何况学习,就算你学了,也不会是往好的方向去,所以才一直讲,文质,质为本,文为末,如果本末倒置,那你最后可能连个人都做不成了,因此孔子在这里才会把这三个部分做一个排序。
还在为只能看文字而苦恼吗,打开喜马拉雅,搜:小王讲国学,立刻解决您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