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啊,我是阿宁。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1、懂得非常多改变的道理,想要真正改变,却总是缺乏动力;
2、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内耗自己,想要摆脱内耗,却总是找不到和谐之道;
3、在亲密关系中习惯用外部标准评价自己,想要不苛责自己,却总是找不到出口。
改变对我们来说太难了,于是很多人把无法改变说成是自己意志力不够、懒惰、不努力,可真相果真如此吗?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他的著作《5%的改变》里写道,之所以改变这么难,是因为“惯性有它的脾气”。
“惯性”,就是我们长期以往形成舒适圈、固定的做事模式。想要改变,就得走出舒适圈,刻意打破周围熟悉的环境、固定的思维模式、做事模式等。
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且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在改变过程中,感觉到痛苦,就会不自觉得退回到了舒适区,我理解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吧。
那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李松蔚老师告诉我们,想要改变,是有方法可循的,在《5%的改变》中他提到,想要打破惯性,先尝试5%的改变。
01 5%的改变,接纳真实的自己
一位咨询者来寻求李松蔚老师的帮助,她从中考前开始就丧失了学习能力,荒废了最重要的读书阶段。
她想振作起来,但总是被看似无聊的事情吸引,她感觉总有另一个自己的“旁观者”在旁边不停得指责她,她感觉自己的人生被“搞砸”了,时常陷入自责与绝望的痛苦中。
李老师建议她每天记录“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对话,用7天时间重新向“旁观者”介绍她真实的自己。
通过7天的实验,她发现,她非常不了解真实的自己,她极力打压、否定的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她开始接纳这些不完美的部分,尝试与自己和解。
这位咨询者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深陷自我否定的漩涡中不可自拔,极力追求完美,却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这种痛苦来源如李松蔚老师书中的概况:“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确实我就是这样的。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是有差距的,解决的办法只有“接纳”真实的自己。
自我接纳不是逃避,不再改变,而是更勇敢的面对。
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恰恰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我。
通过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促进我们找到内心的力量,去做真正的改变。
咨询者的案例真实的体现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那句话:“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接纳真实的自己,就是不要再被“好人”、“精英”、“学霸”……这样的评价和期待裹挟,而是坦然面对和接受那个平庸、不优秀的自己。
接纳真实的自己,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从5%的小处开始练习,我们的人生也终究因为这5%的改变,而变得与众不同。
在接纳自己的路上,我们有一生的路要走。
02 5%的改变,帮我们厘清边界
一位咨询者向李松蔚老师咨询,结婚后一直没有生孩子,双方父母催生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问李老师有怎样的建议?
李老师回答她,面对父母的办法就是不理。李老师说:“父母有权催生,你也有权把他们的声音当耳旁风。”
但同时李老师也猜到,她在用父母催生逃避其他问题。
李老师给了她两个应对压力的策略:
“一,转移焦点,搁置主要矛盾,制造次要矛盾。
二,认真思考,想清楚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你想要什么。跟父母好好谈谈,请父母一年内不要再催生,让她专注思考,年底告诉父母她的的打算。”
咨询者选择了第二种策略,一周后她给李老师反馈称,思考的过程中她释然了,她发现自己的真实问题是她不清楚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但时间在不停流失,每一个决定都会产生责任,所以她不敢轻易下决定,才会把烦恼想成是被催生的烦恼。
真的很为她找到自己真正的问题而高兴。现在,年轻人被催婚、催生的确是普通的社会现象。
我就有过被催婚的经历,我30岁才结婚,结婚前,我被我妈每天催婚,当时我被我妈骂惨了,我妈还会动用一切力量给我找相亲对象,我也曾因为没看中相亲对象而得罪了亲戚。当时的经历苦不堪言。
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家人之间边界不清而矛盾不断,比如父母与女之间、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各种没有边界的“关心”搅和在一起。
如果你也因这些理不清的关系而困扰,不妨试试李松蔚老师的建议,做5%的“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其实是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原则,尤其适用处理家庭问题。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厘清问题到底是谁的,犹如在工作中的工作职责,谁的事情谁负责。
区分“课题分离”原则也很简单,就是谁对问题感到困扰,就是谁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别人无权个干涉。
比如,子女成年后,婚姻问题就是子女自己的课题,找什么样的人结婚、什么时候结婚都是子女自己的事情,父母横加干预,就属于跨界越权了。
人就像冬天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对方的刺扎疼,彼此离的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所以,一段关系中,彼此之间保持合适的边界很重要。
就如著名作家纪伯伦曾说的一句话:“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这种边界感说的就是课题分离,即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不要让别人过多干涉你的事,你也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事。
用句我非常佩服的项目负责人的价值观说就是“关你P事,关我P事,关他P事”。
话糙理不糙,人与人之间最高级的相处,就是彼此都懂得对方的楚河汉界边界在哪儿。
可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中,很多时候,并不清楚边界在哪儿,这个时候,一定要通过课题分离厘清矛盾的根源和课题人,才能正确归责,解决矛盾,做出有效改变。
家人相处过程中,清晰的边界感让大家都很安全舒适,矛盾也减少了,大家心情也会非常愉悦,家才能成为安放疲惫心身的温暖的港湾。
写在最后
李松蔚老师在《5%的改变》中写道“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比如:
你想减肥,可以从5个开合跳开始,而不是上来就跑半小时;
你想养成读书的习惯,可以从每天2页书开始,而不是一下子想读完半本书;
你想练习写作,可以从每天写50个字开始,而不是执着于写出一篇优质文章。
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坚持做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产生的效果都是惊人的。
俗话说“聚沙成塔,汇水成川”,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成功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想要打破人生困局,试着从5%的改变开始吧,你的人生终将会因这5%变得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