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就是“根”的事业,所以,我不是要表达自己摘得的“果”,而是总结一下自己向下扎根的历程。扎根学习,提升自我。作为李慧香名师工作室会员,张爱敏工作室成员,我在“蒲痕日更”的陪伴下,阅读专业书籍10余本,坚持每天日更打卡,积累写作有1700余篇。我研读王菘舟的诗意语文,反复看名师名家的优秀课例,学习窦桂梅老师及其他专家的教育理念,总是沉醉于大师们精彩的课堂细节、巧妙地教学设计。我努力学习——模仿——创造,并尝试运用到课堂中,给孩子们带来动听、动心、动情的语文课堂。一年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理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发展、认知的提升、精神的洗礼。扎根写作,润物无声。时光如白驹过隙,同样写作的积累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记录的文字就像微波,由内而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的加热。作为语文教师,我习惯用文字记录教育教学生活。每每万籁俱寂,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我便惬意得斜坐在沙发上,打开手机,打开“简书”软件,十指翻飞,停停写写,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一篇篇青涩的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班主任手记诞生。记得接手新班级时,为了短时间内和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快速接纳我,并使自己快速融入班集体,于是,我创设了“今天,谁会走进老师的日记”专栏,每天第一节语文课,我总是笑着问学生:“猜一猜昨天是谁走进了老师的日记。”然后,我把日记读给学生听。慢慢地,我成了孩子们的焦点,无论我走到哪个角落,60双眼睛紧紧追随,当我们对视时,都会心一笑。学生家长也纷纷透过我的文字,以研究的心态审视孩子的教育,开始关注教育细节,探寻每一个故事里丰富的教育蕴涵。向下扎根,勤于挑战。教育事业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和进步,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所以,我十分珍惜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参加省级优质课和精品课的活动,我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反复打磨,不知道试讲了多少遍,修改了多少遍。自己学习录制微课,录了N次,卡了N次,画面抖动、音质失真、说话卡顿……才发现,看似简单的14分钟的视频,录起来却是这么难。于是在下午学生放学后,我一帧帧地编辑,一句句地校对,逐个解决问题,有时熬到晚上十来点。经过一周的煎熬,我的微课视频逐步尽善尽美。最终,经过层层选拔,获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二等奖。在知行合一中夯实业务本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育本身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作为教师,就必须是一群需要时时更新自我的人,唯有我们不断地学会更新自己、爱惜自己、审视自己、沉淀自己,我们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才有可能遇见更好的教育。 四季无声更迭,年华掷地有声。我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师德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在汗水中经历磨炼而获得成长,在互相观摩中得到新启发、新灵感,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相信自己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前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释放出自己的能量、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就如毕淑敏在《轻轻走向完美》中所写:“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只要心中存在完美的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地绣下去,便会日臻完美。到了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完美谢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用书信方式跟教育工作者交流,肯定他们的无私奉献,为大家明确努力的目标,谆谆话语,催人奋进。
再看这个“果”字,如果把它拆开,上面是个“田”,下面是个“木”,像极了一棵树,想要在上面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的话,一定是要地底下先把根扎实了。
我就做“根”,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沃地上,积极扎根三尺讲台,低头默默耕耘,用紧握的粉笔,让每一种颜色的花儿都盛开,赢得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