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阅读摘录
这三个部分的关系是:校长对育人文化的专业理解与认识越深刻,校长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修养、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品行发展规律等专业理论知识越深厚,体现在建设校园环境、三风一训、活动仪式、信息网络、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落实就越到位。
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幸福是学校德育的必要条件,个体和集体幸福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石。我们要从以人为本,幸福育人,出发。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出发,建构我们的德育思想和幸福原则,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德育充满幸福元素。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曾说过:“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由此可见,道德之于人是如此重要。
对孝悌等道德修养的教育应先于“学文”。
邓小平——曾指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更坚定地提出了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确立“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核心原则。
“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针对思想道德建设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务必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等。
总之,作为校长,坚持德育为先、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正是坚守学校育人之魂。
作为校长,既已知德育为先,就须重构德育体系。
构建全面的德育体系,于学生是一条思想的成长线,道德发展的脚步,人生价值建构的完善轨迹,是行的规、坐的范,是德的方、道的圆;构建全面的德育体系,于教师是德育教学的“服务器”,是德高为师的范本,是以德引道的规则和“导航仪”,是德育教学相长的对话平台,是教的本、育的范,是引的窗、树的模;构建全面的德育体系,于学校是营造优良学风的基础,是学校品牌形成的条件,是学校与时俱进的动力,是德的系、品的根,是校的心、教的魂。然而,现实中德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听的与做的脱节,德育枯燥、说教无味、幸福缺位、知行不一、表里不同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探讨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机制,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幸福中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德性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构建德育体系中,以幸福为理念,达成学校德育的全面发展,使学校形成一个不断向前、不断进步的德育模式。
“校长是学校德育思想的设计者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观和德育模式,是校长的首要任务。校长的工作,主要就是确立教育思想、构建教育模式、营造教育环境,而在这三项要务当中,尤以确立教育思想为重,而统领教育思想的,就是校长的德育观。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见,一个校长必须把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观和德育模式,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既要视角高远,又要真抓实干,使学校校长必须从学校文化的角度理性构建系统的德育观。树立
‘为每个儿童提供平等教育,努力构建和谐阳光校园'为中心的德育思想。”我们要转变教育机制、创新德育思想,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从“以人为本”“幸福育人”出发,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出发,建构我们的德育思想和幸福原则,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中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使学校无处不“幸福”、无人不“幸福”、无时不“幸福”。
教育之道,德育为首。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为学生重建幸福的教育生活并为幸福人生打好基础?唯有
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能促进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和德性,能满足学生不同类型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幸福的教育生活并为幸福人生奠基。民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幸福始终是存在于行动中,幸福必须身体力行,是在‘做’事情中做出来的自然效果,所以除了自己亲手去做出幸福,不可能有别的方法’。民主守护的核心价值是自由,民主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的自由精神。自由是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条件,理性的自由精神能为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幸福做出贡献。理性的自由精神,能避免无理性地追求自由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使学生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时不妨碍他人的幸福”。可见,教育的幸福感建立在民主、和谐和理性的自由精神上。
德育,策略与幸福同行
互动合作化:师生互动,学生与课程资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互动成就幸福活动。
主题活动化:在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德育活动要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主题活动通常是由多个活动组成,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若干个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要关涉多个群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其他学科教师等,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是外显的,内在的是要通过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目的,并在主题活动中体验幸福。德育课程中的“主题活动”,其主题与活动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策略模式化:
1.改造整合式。利用已有的德育教材和德育经验,将原有的教材和课程设计进行改造,使其尽量符合新的理念。
2.学科渗透式。在其他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3.系列专题式。依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把德育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维度分为四大专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幸福德育思想,来实施德育活动课程。
幸福作为终极关怀,是德育的最终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改善师生关系,改革德育模式,使德育不是为德而育,而是为人、为人的幸福人生而德育。”学校幸福德育体系的设计和开发,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幸福主题活动。
这样的德育体系具有几个特征:
生活性: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正面体验和正能量。
主体性:德育体系建设的本质是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来组织课程内容。
整合性:设计课程时应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以及核心问题联系起来,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淡化学科界限,形成综合课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联系的认识世界,又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幸福性:学校的校本德育体系应以学生的幸福体验、幸福成长为着力点,使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成为关怀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怀学生道德生命的基石; 使校本德育活动过程成为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的过程,成为促进人的德性健康成长的过程。当学生内化了自己的信念,表白了自己的真情实实意,实践或再现了自己的道德形象时,他们是最生动、最幸福的人。
雷夫的“六阶段”道德发展论
第一阶段: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信任是地基,师生间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第二阶段是“我想要奖赏”。任何学生都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
第三阶段是“我想取悦某人”。你的看法很重要,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想。
第四阶段是“我要遵守规则”。很多学校是第四阶段的行为方式,学生们必须遵循一些规则和守则。好好学习本身就是我们去做的,而不是因为规定这样做。
第五阶段,体贴别人。在这一阶段,学生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学生在酒店里保持安静,因为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可能有人想休息,那样做会让其他人感觉不舒服。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是道德发展的,也是人格、道德境界的最高阶段。
今天的阅读收获:
首先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德育在一个学校营造育人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次,让我大致了解了学校进行德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最后,还领域到了学校德育工作与师生幸福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