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一体四面
一,“古文”和文言文
指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二,文言文按定篇教
关于教学内容:了解汉字本义,感受文言美感,赏析诗文章法,理会古人情怀。
关于教学方法:以古对古,强化体式,注重诵读,落在理会。
三,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
文言,是以前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
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
(二)“文章”与“文学”的 统一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的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
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
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正所谓“文道统一”。
(三)“文化”的多层面体现
1.文言,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都体现了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
3.文言文记载了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的文化内容。对于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面。
“文言文”和“文言”有一定联系,也存在一些细微差别
“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它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有相对固定的词汇、语法和行文格式等。
“文言”则更侧重于指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是一种语言风格和体系。它包括词汇、语法规则等方面的特点。
可以说文言文是文言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成果,文言是文言文的基础和核心要素。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1.放过
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无须处理,比如“孔子曰”;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
2.深入
第一,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练字炼句处。
第二,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3.突出
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予以突出。
4.分离
考试中常出现的“考点”,反复作业练习,利用黑板、墙报等强化记忆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适当引入一些文言知识,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比如“偏义复词”“互文”等。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
1.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做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做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有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语言“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来不等于“诵读”。“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