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姑娘不只是丢过来一条手帕,还在上面写下了一首诗:
栏干闲倚日偏长,
短笛无情苦断肠。
安得身如轻燕子,
随风容易到君旁。
人生最幸福的刹那,无疑是得知你喜欢的人也在喜欢你。潘用中兴奋不已,当即也在手帕上写下诗云:
一曲临风直万金,
奈何难买玉人心!
君如解得相如意,
比似金徽更恨深。
接着他将手帕裹着核桃又丢了回去,姑娘看到诗后马上又写一首,朝着他再次丢了过来。
这种互相传信的方式其实和现在的情侣之间互相发微信没什么区别。然而如今的手机信号大部分时间都是很稳定的,消息也不容易外泄,但在相隔六米远的两栋楼之间扔东西就不一定了——这一次姑娘没有掌握好力度,核桃没有扔到楼上,而是掉到楼下去了。
潘用中赶忙跑到楼下,却发现那颗核桃已经被旅店的妇人捡起。他只能将实情相告,恳求妇人将东西还给了他。潘用中打开手帕,看到了姑娘新回复的诗:
自从闻笛苦匆匆,
魄散魂飞似梦中。
最恨粉墙高几许,
蓬莱弱水隔千重。
两首诗中姑娘都表达了希望与潘用中约会的意图,于是潘用中便请妇人以归还手帕为由到黄家拜访小姐。见面之后黄小姐给了妇人许多好处,让她帮忙为二人联络并且保守秘密,并许诺二人事成的话会加倍酬谢。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很快潘父便退掉了旅店的房间,搬去与自己的老乡同住。潘用中从此闷闷不乐,竟积郁成疾。潘父四处求医问药,前前后后换了十几个大夫,折腾了两个多月,儿子的病情却依旧不见好转。
某天,当初与潘用中一同出游的那位彭姓太学生前来看望他,潘用中对他说:“我快不行了,我这病不是药能治好的!”接着便告诉他自己相思成疾的原因。最后说道:“就是那天我们郊游时遇到的姑娘。”
彭某赶紧将此事告诉了潘父,但潘父却犯了难。文中并没有交代彭父犯难的原因,但是我们大致可以猜想得到。
黄家在京城有一套大院,出门郊游就是十几顶轿子的阵仗,从这些都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地位显赫的京官。而潘父只是一个来到京城等候工作调动的小官,还需要四处租房子住。并且当时虽然岭南地区日渐发达,但在中原士人看来仍旧是蛮夷之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
因此潘家想要与黄家结亲是属于高攀,大概率会遭到拒绝,因此会因此触怒黄家从而影响潘父的仕途,所以潘父才会踌躇不定。
就在这个时候,先前帮助两人联络的那家旅店的妇人找到了潘父,告诉他自从他们搬走之后,黄家小姐 也一病不起,奄奄一息。她的母亲在黄小姐的床头找到了二人对诗的手帕,表示愿意将女儿嫁给潘用中,因此才托妇人前来询问他的意见。
或许是黄家的门户实在太高,使得潘父对妇人的话存在怀疑,因此也没有轻易答应。不久之后晏仲举也找上门来,再次表达了黄小姐父母的意思。此时彭某也刚好前来,在几人的劝说之下,潘父这才答应下来。
就这样,潘用中与黄小姐终于喜结连理,黄家出巨资作为女儿的陪嫁。当时两人都只有十六岁,他们的故事连同那些情诗一起传遍京城,后来传进了宫里,皇帝宋理宗听闻后也认为是件奇事。
考证及吐槽
《全闽诗话》中收录了这个故事,并说此事来源于《剪灯新话》,但《剪灯新话》中并未查到此事。《全闽诗话》成书于清代,晚于《情史》成书的明末,因此推测这个故事肯定来源于更早的年代。考虑到《剪灯新话》曾为禁书,因此有可能是此书才传播过程中有散佚,所以今本没有收录全面的缘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故事还被改编进了讲述包拯断案故事的《百家公案》当中。《百家公案》第五十四回名叫《潘用中奇遇成姻》,故事里黄家主人名叫黄三郎,但没有说明其身份,只说原本是官宦人家,而他的孙女也就是黄姑娘,在故事里名叫黄丽娘。
故事的前半部分除了插入几首明清章回小说常有的打油诗外,内容与《情史》中记录的版本基本相同,只是后来故事的走向发生了曲折,使得整个故事变得精彩。
在故事的后半段,旅店的妇人不光为二人传情,还帮助二人见面。她与丽娘商议好之后,便于夜间在墙上搭了个梯子,将黄丽娘接进旅店内与潘用中相会,让他们共赴云雨。
如此持续了一个多月,这件事终于还是被黄家人发现。丽娘知道家人不会放过他们,于是便与潘用中约定日子乘船私奔,但黄家发现之后还是派人将他们抓了回来。
黄三郎将潘用中送进了官府的大牢之中吃尽苦头,另一边他早已经与一个名叫赵指的人结亲,并已经收了聘礼,因此便贿赂主审此案的孙御史,想要害死潘用中。
收了钱的御史马上就给潘用中定了一个死罪,并让狱卒将其打死。好在狱卒心善,设法将此事通知给了已经前往河北上任的潘父。
获知消息后潘父急忙奔赴开封府找到包拯告状,于是包大人立即从监狱中提出潘用中,听了他的申辩之后又叫来旅店妇人核实情况,之后抓了黄三郎并将此案上报给了皇帝。
因为是包拯的故事,因此皇帝也变成了宋仁宗。仁宗了解案情后下旨,剥夺孙御史的一切职务变为庶人,黄三郎因行贿罚款五千缗,并令潘用中与黄丽娘成婚。
结尾这个故事也是传遍了京城,被人当做了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