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袁晓峰老师的一本绘本,从标题开始,就抓住了大小读者的心。
于孩子:那是常有的心声٩(๑^o^๑)۶。
于家长:那是无法理解的困扰(ง ˙o˙)ว。
带着好奇,翻开这本绘本,闹钟成了全书的时间暗线。
【①妈妈的智慧——懂孩子,不把孩子的假请求当真】
兰兰问“今天我可以……”时,妈妈的回答总那么简单又充满鼓励:“可以!”却又一点也不简单——那是多少家长都说不出的词语啊。不去上学的话,怎么可以?!不上学,学不到知识怎么办?不上学,家里没有人照顾你怎么办?不上学,养成了坏习惯可不好!吧啦吧啦……于是孩子哭闹着和爸妈一顿较劲,最终不是甲方败下阵,就是乙方无奈妥协。
但书中小女孩兰兰的妈妈居然能那么轻松的说出“可以”二字?!
是啊,不是因为她真的纵容孩子,而是因为她是真的“懂孩子”啊!
孩子们早上醒来问“今天我可以不上学吗?”可能只是有点没睡醒、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受挫、可能是想和妈妈在一起、可能是有还未完成的小梦想。
【②画面结构】
从兰兰获得妈妈的“许可”后,每一次的母女对话都是用了两个单页和一个跨页来展示。从内容上看,一个是现实,一个是兰兰的想象。而趣味就在这一次一次地冲撞中凸显了出来,最后看到兰兰一边坐在地上穿鞋,一边还在询问能不能飞的时候,我好像也能真切感受到妈妈此刻的心情了,多么美好,又多么有趣,相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共鸣感受。
【③细节观察】
兰兰的床头、图书馆的地上都会出现一本书《梦想家威利》。当兰兰明确表达“今天不想上学”时,她的双手伸出来,好像是有特别想做的事情,妈妈说“好像不可以吧”,此时《梦想家威利》一书是在妈妈手里的,兰兰再次追问并表达自己真的不想去,这时的书又在兰兰手里,所以,这本书是兰兰从妈妈手里夺过去的,哦,这下子读者应该就明白啦,这本《梦想家威利》或许正是兰兰提出各种“要求”的缘由吧,因为她从绘本中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一早起来,“要实现梦想”这件事就显️十分急切,比“上学”重要许多哦。不过,妈妈正好看到了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于是不动声色的答应了,帮助兰兰完成了整个幻想过程。
兰兰每一页的表情和妈妈的反应也都非常细腻的反映出了两个人的心情变化,惟妙惟肖,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角色的情绪。
【④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梦想,也要知道上学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教学对象:这节课适合上了学的小朋友,很容易产生共鸣。
教学策略:着重借助共情体验、巧妙提问、预测推理的方式来带着孩子们一起共读,在交流中,释放自己的情绪,作为老师也可以看到孩子与父母的日常沟通模式(可以在活动后给予家长一些沟通建议与指导)。
延伸部分:
①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亲子互动,也可以互换角色,或者让亲子共同解决一件类似的问题,然后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②让孩子们用画面来表达“不上学时最想做的一件事”,并最终用语言表述出来。老师可引申到梦想,然后请家长表达他们看到的孩子表现后的感想。
需要注意的就是:所有环节尽量用“游戏化”处理方式,进行启发,而不在于要通过一场活动来解决亲子问题,或不小心导致更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