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行旅 28
第二十八课 首要之务,我要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万物。
(1)今天,我们才真正具体地发挥了昨天的观念。在今天的练习里,你会作一连串明确的承诺。此刻,我们无须操心你将来是否能够信守承诺。只要你现在至少心甘情愿地作此承诺,你就已经朝此承诺迈进一步了。我们目前还在入门的阶段。
这里所谓的承诺,基本上,不外乎承认自己的身份的确建立在一个谎言上。讲得委婉一点,就是坦然承认自己全盘错了(彻底承认错觉),耶稣的说法才是对的——确实还有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耶稣依旧不想给我们时间上的压力,他很清楚我们对承诺的抗拒和恐惧。顺便一提,〈心理治疗〉有句话和本段最后一句可谓相映成趣:
大部分的专业治疗师仍盘桓在旅程第一阶段的起始之点。即使有些治疗师开始明白该如何进行,仍可能抗拒不前。(P-3.II.8:5~6)
耶稣显然把我们全部当成入门的新生,看准我们定会抵制这一改变与成长的机会。
(2:1~5)你也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说“首要之务,我要以不同的眼光来看这张桌子”这类话如此重要?桌子本身一点儿都不重要。那么它本身究竟是什么?所谓“它本身”又是何指?你在身边看到一堆互不相属的东西,其实那表示你什么也没看见。
我们会为“互不相属的东西”赋予不同的名字,这正反映出小我极想把分裂及个体性弄假成真的倾向(这个观念会在第一百八十四课更深入探讨)。在此,耶稣再次推出《课程》的基本前提:世间万物全是同一回事,只因它们共享同一目的。唯有在形式层次,世间万物才各具其形,各有目的;但在内涵的层次,我们仅仅只有一个目的,即是疗愈自己的心灵。万事万物都是为了完成这一目的而存在的;就这个意义而言,它们是同一回事。切莫忘记,《奇迹课程》只着眼内涵,从不重视形式。
(2:6~8)你不是看得见,就是看不见。你若能以不同的眼光看见一样东西,你就能以不同的眼光看见所有的东西。你在其中一物看到的光明,正是你在所有事物上看到的同一光明。
我们需要改变的不在外面,而是所选择的老师。一旦改换了生命的导师,我们方能用祂的眼光去看一切,而不至于受到小我的蒙蔽。
请记得,耶稣指的不是有形可见的光明,而是基督慧见的光明。只有这慧见之光,能在每个人、每件事上看出万物存在的同一目的。
(3)当你说,“首要之务,我要以不同的眼光来看这张桌子”,表示你已承诺要撤回你对桌子先入为主的观念,并把你的心向它的真相及目的开放。你不再根据过去的印象来界定它。你开始探问它是什么,而非告诉它,它是什么。你不再将它的意义锁于你对桌子那一点儿经验里,你也不再将它的目的限于你个人的小小想法了。
这等于是谦逊地承认“我什么也不知道”。桌子本身无关紧要,因为我们通常不会对桌子投射什么,但以它为例是别有用意的,就是要我们虚心承认:我对这份关系或那件事情的意义及目的一无所知。只要我们还怀着“我知道”的心态,是不可能敞开心胸接受答案,更遑论明白真相了。执着于过去的经验,恰恰影射了“我知道”的信念,这一傲慢常令我们错失神圣一刻,阻碍慧见的来临。
(4:1~2)你通常不会反问自己已经界定明确的东西。而这些练习的目的乃是提出问题,且接受答案。
耶稣再一次地叮咛我们要谦虚。自以为了解《奇迹课程》的人,往往无法虚心接受书中的教诲。我们若认为自己很懂某一课练习的目的,便不会虚心接受耶稣想传授给我们的答复。就在我们自以为懂了的那一刻,即在心灵前面筑起一道高墙,阻挡自己的学习,然后还会自认为学得很好,其实我们学到的,恰恰就是小我一直怂恿我们去学的。前文已经谈论过小我这类阴谋伎俩:我们认为自己是真心求助,暗地里其实在要求耶稣根据我们认定的问题形式作一答复。这等于限制他只准给我们想要的答案。〈正文〉也如此提醒:
你的质疑就跟你选择性的知见一样,常常避重就轻。开放的心灵必须更坦诚一些才行。(T-13.IV.3:7~8)
这一心态显然是那原始形上决定的一个余响:我们曾经决心架空上主而自行界定自己的存在本质。对此,耶稣想尽办法要帮助我们解除我们自以为学到的一切,包括我们对这部课程的认知。这需要何等谦虚而开放的心灵!他在〈正文〉曾如此说过:
要学习本课程,你必须自愿反问内心所珍惜的每一个价值观。任何掩饰或隐瞒都可能阻挠你的学习。(T-24.in.2:1~2)
(4:3~5)就在说出“首要之务,我要以不同的眼光来看这张桌子”之际,你亲口承诺自己要去看了。这承诺并不限于一物。你对桌子所作的承诺,同样适用于其他东西上,毫无差别。
我们再次感受到耶稣如此期待我们好好跟他学习,要我们把这一慧见套用在当天所有经历上。因为,不能放诸四海皆准的慧见,绝对不是真正的慧见。
(5)实际上,只要你肯撤回你对桌子的所有观点,以完全开放的心去面对它,仅由那张桌子,你就可以获得慧见。它会显示给你一些东西,某种美妙、洁净且具有无限价值以及充满幸福与希望的东西。它的真正目的全藏在你对它先入为主的观点底下,那是它与整个宇宙共享的同一目的。
能够与宇宙共享的“目的”,当然是指宽恕,它不仅“美妙、洁净且具有无限价值”,而且是真正的幸福与希望之源。但这种幸福与希望绝非来自桌子本身、某人或某种经验,只可能来自目的,而完美的目的全寄于我们所选的完美导师。为此,目的可说是一切的底线。请记住,目的不存在于客体事件上,而在于心灵的决定——我们是否决心向圣灵学习看待世界的眼光。
(6)今天的练习虽只取材一张桌子,其实你真正想要看到的是整个宇宙的目的。你该以同样的诉求来对待练习中的每一题材。这等于是一种承诺,你请每个题材启示给你它的目的,而不再把自己的判断硬套在它的身上了。
我们的判断永远脱离不了“我是对的,耶稣错了”之念,我们只想告诉他,他的课程应该怎么编写才适合自己,我们其实并不真想拜他为师。然而,只要我们虚心领受他的教诲,终有一天会认出宇宙万物的同一本质,这同一性是建立在同一目的上。总而言之,目的代表一切。
练习时请用心深思这些练习隐含的深意,记得把操练过程浮现的念头同样套用在练习中。这样具体的套用,只要行之不懈,必会让你的修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
最后一段又重述了练习的心态:用心将当天的练习套用在一整天的经历上,但不要过度执着。随时提醒自己,我真的想要学习用耶稣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7,8)今天我们要作六次两分钟的练习,先复诵一遍今天的观念,然后套用于你在周遭所看到的任何一物上。不只在取材时应随意,而且在套用今天的观念时,你应以同等的诚意来对待每一题材,如此表示你承认它们在帮你“看见”这件事上具有同等的价值。
练习时,照例指出你随意看见之物的名称,就在你的视线落于其上时,这样说:
首要之务,我要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_____。
每次练习,都应该缓慢地进行,并且愈用心愈好。不要急。
不妨把“缓慢的、不要急、愈用心愈好”等等字眼当作今天的警语。耶稣这位新老师想传授我们一套新的观点来化解小我:不向自己施压,不制造紧张,尽量温柔而且耐心地练习。既然我们已慢慢了解每天的功课其实都是同一功课,那么,以何种形式呈现实在无足轻重。大事也好,小事也罢,严重或不严重,只是我们加在事件或关系上的标签,都毫无影响,我们只需将它们合并为一事,便会看清真正需要作的选择只有一个——我们究竟要选择小我还是圣灵?如此而已。凡是选择上主天音为向导的人,生活的脚步自然会放轻放慢,与所有知道“结局已定”的人静静地同行,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知道那位导师随时会指点迷津,我们迟早会学成祂所给予的功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