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才是孩子扎根的土壤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里的老郭的树种得好,长得粗壮,结的果子很多。老郭总结原因时说:“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让它的树根舒展,培土要平匀,它根下的土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
“根下的土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这几句话对我来说有很深的体会。
每年春季,爱人总是习惯给精心培育的盆景换换新土,说这是新的血液,新的营养。但每次为了搞点新土,煞费苦心,每次都是在回老家时带好塑料袋和工具,和邻居畅谈时爱人永不变更的是给对方递上一颗烟,然后委婉的说出从老乡的田埂处要一袋子土回去,老乡倒是也爽快,欣然同意,每次爱人在告别时也总不忘记给老乡放点烟酒之类的礼物。我说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在市场买点土呢,爱人却说,“人挪活,树挪死”,咱们养的是本地的植物,就用咱们这里的土才能养的更好,买的土不知道是从哪里运来的,担心会“水土”不服,影响生长。
也是啊,“根下的土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方好。种植物如此,教育亦是如此。于洁老师把种树用原来培育树苗吐和教育中的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家庭才是孩子扎根的土壤,唯有根深才能叶茂,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所在的学校曾经是一所县级走读制学校,然而自去年开始,不得不败于残酷的现实,有走读学校发展成为半走读半寄宿制学校。
很多家长说,孩子在家玩手机,玩电脑管不了;孩子在家作业福到不了;周末大人上班,孩子独自在家不放心;没有时间接送孩子,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孩子挑食,做饭发愁等等。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孩子在学校住宿的话,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因为有老师管着,自己就可以轻松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为此,很多家长都选择住宿制学校,招生问题,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现代家长的需求,学校排除万难,完美转型。
于洁老师指出,学生根下的原本的涂是家,是家人,是家风,是亲情。是日日桌上一餐热腾腾的饭,是夜夜身下一张柔软软的床。是靠在老人身边听他们唠叨,是挽着父母的手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庭的“土“”不可缺失。培养孩子的自理独立和家长的温暖陪伴从来不是矛盾的,
老鹰把小鹰推下悬崖,逼迫小鹰自己飞翔,但是绝对不是老鹰把小鹰推下悬崖让别人教小鹰飞翔,老鹰一直是陪伴在小鹰的身边的,直到它独立飞翔,这是放手的爱,可也是全程陪伴的爱。
傅雷的儿子傅聪20岁出国深造,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的信成为著名的《傅雷家书》,就算傅聪身在异国他乡,傅雷在书信中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等都及时给出鼓励和关爱,陪伴傅聪的土依然是家,是父母,是亲情。
在学生作文中,孩子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只剩下下雨送伞、生病送医院了。而父亲的形象,只存在于教自行车,或者教教游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日趋冷漠,在家中,最近的距离坐在对面,却是彼此各自在玩手机;因为家长的一句话不对心思,孩子跃楼而下,全然不顾身后父母那悲声欲绝的惨痛;家长对孩子稍微的指责不满,孩子愤然离家,支撑其行为的思想是“平时不管我,就没有资格说教”。
看似任性与叛逆的背后其实映射出的是家长陪伴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席。根与土壤就那么浅浅的一点点覆盖与牵绊,不经触碰。
郭橐驼种树成功,顺应的自然规律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了“旧土”。我们要树人,要顺应人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孩子们有家有家人有家风有亲情的陪伴,那是他们成长的土壤,是他们要深深扎根的地方。
扎根的土壤越深厚,这世界才越值得留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