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49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父母的职责不是“禁止”或“允许”友谊,而是很有分寸地指导孩子怎样建立友谊。孩子越大,他个人生活的世界越宽广,父母能够直接干预的范围就越小。——(《睿智的父母之爱》,第62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儿童的快乐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伙伴,他的玩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朋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人可以讲讲心里话,他一定会性格孤僻,一定会郁郁寡欢,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聪明的父母总是善待孩子的朋友,让孩子的伙伴在自己的家里感觉到亲切、轻松;在孩子与其他小伙伴玩得忘乎所以很晚回家时,也不会轻易责怪批评。聪明的父母甚至会主动安排各种party,邀请孩子的小朋友到家中聚会,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友谊。
【我的微语】
窗外,秋雨绵绵,阅读今日晨诵,一种说不出思绪油然而生。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放学后与伙伴们追逐嬉戏直至夕阳西下的时光,那些在树荫下交换秘密的午后。而今,城市生活中,孩子们的自然交友空间正被无形地压缩。作为父母,我们面临着一个微妙而重要的课题:如何在不过度干预的前提下,智慧地引导孩子建立珍贵的友谊?
《睿智的父母之爱》中的那句话如清泉滴入心田:“父母的职责不是‘禁止’或‘允许’友谊,而是很有分寸地指导孩子怎样建立友谊。”这精准地揭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困境——我们太习惯于“管控”而非“引导”,太执着于“保护”而非“培养”。当孩子怯生生地提出想邀请同学来家玩时,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往往掺杂着对麻烦的担忧、对安全的顾虑、对时间的算计。我们忘记了,那些在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孩童交往,实则是他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养分。
儿童的快乐和幸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伙伴,他的玩友”。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童年期健康的同伴关系是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一个没有朋友的孩子,不仅会感到孤独,更可能在自我认知、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方面遭遇困难。友谊是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第一座桥梁,是他们学习共情、妥协、分享与忠诚的初始课堂。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嬉戏中,孩子们实际上在进行着最为深刻的人际学习。
然而,现代生活的结构性变化正在悄然侵蚀着儿童建立友谊的自然环境。城市居住的隔离性、学业压力的前移、电子设备的诱惑,无不使今天的孩子们面临着“交往贫困”的危机。他们可能拥有满屋子的玩具,却缺少一个可以倾诉秘密的知心伙伴;他们可能在虚拟世界中拥有数百个“好友”,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起一次真实的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扮演的不是监工,而是“友谊的园丁”——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然后退后一步,让友谊自然地生长。
“聪明的父母总是善待孩子的朋友,让孩子的伙伴在自己的家里感觉到亲切、轻松。”这句话道出了引导孩子建立友谊的精髓。家庭应当成为孩子们交往的温暖港湾,而非充满禁令的禁区。当孩子带朋友回家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盘切好的水果、一段不经意的鼓励,都在无声地告诉孩子:你的朋友受到尊重,你的社交世界被我们珍视。
更进一步的,我们可以主动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举办小型聚会,组织家庭间的联合活动,甚至只是允许客厅偶尔变成“疯玩”的场地。这些投入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孩子心中种下了重视关系的种子。记得有一次,我为女儿举办生日派对后,她悄悄告诉我:“妈妈,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不是因为收到的礼物,而是因为“所有好朋友都在我身边”。那一刻,我明白了友谊对于孩子那份无可替代的价值。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能够直接干预的范围就越小”。这种逐渐放手的过程需要智慧和勇气。我们从为孩子安排玩伴,到引导他们处理朋友间的矛盾,再到默默支持他们的社交选择,角色不断变化,但关怀始终如一。真正的爱,不是将孩子永远护在羽翼之下,而是给他们飞翔的勇气和能力,同时让他们知道,无论飞得多远,家永远是温暖的归巢。
在这个日益碎片化、数字化的时代,守护孩子的真实友谊,就是守护他们感受温暖、体验联结的能力。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一起欢笑、争吵又和好、分享梦想与糖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童年的缩影,更是未来健康社会的萌芽。
作为父母,我们或许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无缺的世界,但我们可以给他们建立真诚友谊的能力与空间。当孩子在友谊中受伤时,我们不应急于指责或过度保护,而应引导他们从中学习、成长;当孩子在友谊中欢欣时,我们应与他们同乐,理解这份快乐对他们而言何其珍贵。
每一次为孩子打开的家门,每一次对小伙伴的真诚欢迎,每一次冲突中的智慧引导,都是在为孩子的情感世界添砖加瓦。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在家里嬉笑打闹的孩子们,都已长成了懂得爱、懂得联结、懂得在人群中既保持自我又与人为善的成熟个体。
而这,或许就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之一——在充满温度的真实关系中经验人性,在友谊的微光中读懂爱与成长的全部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