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近三月,周五再度聚会,很是亲切,听到大家分享的教学和生活的状态,大家的好多欢喜和忧愁是来自学生和教学。这让我感受到热忱及平和,也欣慰且敬佩。也有一些关于共同体的反思,和大家分享。先谢谢大家花时间阅读啦!
之前舒舒老师谈到的班主任工作的感悟令我警醒:我们会不会有一些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了?我们的共同体成长设置对于专业性成长是否过于空泛了?对于大家笑谈的“需要老张的鞭子”,让我在刷满存在感的同时,也生出一些疑惑:接下来我们需要有怎样的自主性成长?共同体更要发挥怎样的功能?如果回到“初心四问”,我们各自是否需要调整优化我们各自的目标?也进一步反思,我在共同体的带领者位置如何调整,如何支持大家在继续孵化一年之后可以单飞翱翔?
写下这一段,好像呈现了我的一些许担心,也好像又举起了鞭子。所以,要再补充一点,这只是我个人的声音,更邀请大家一起对话、讨论和思考。叙事强调,“人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大家一起来,相信我们共同体定会有新的创造!
另外,范丽老师所谈及的对口升学考试情况及大家的回应,也引起我的一些反思。
一是产生这种结果的行政原因。我自己确实对于对口考试没有太多关注,没有对政策、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等有深入了解,亦不知道其他分管领导对于它的理解程度如何?或许在学校行政层面更要思考,这部分是否应该成为学校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如果是,如何才能够配套政策、整体发力,而不是令老师单枪匹马,仅仅基于“良心自觉”来提升效果?
二是对于考试及“分数”的思考。只针对提升分数的教育是我所不认同的,我会认为我们首要的是先让孩子们找回自信,获得自我及他者认同,激发内在力量。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分数(以及为了分数的学习)大概一直是大多数孩子多年的痛处,并非特别擅长。另一方面,在考试选拔体制下,分数又是让他们找回自信的一种主流途径。再对比同类学校的升学情况(据说好几所学校上本科线的学生都是三位数),范丽老师“是不是耽误了他们”的忧思,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如何破局,实在需要思考!同时,如果成为抓分数为第一要务的学校,会不会还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教育,是不是适合孩子们的教育?还能不能体现和发挥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三是关于学校教育的定位。再延展一些,我们要办怎样的学校,办怎样的职业学校?如何才是立德树人?如何才是真正的教师幸福、学生成长、专业精良、社会所需?周五下午的党史答题活动,有老师答出了校训“明德至善、知行致远”,但答不出教育理念“学生为本、品质为魂,德广艺高、创新有道”。主持人说还没有问“培养目标”(人文与创新特质独特,专业和创业技能独到,品德和职业操守优良)呢,可能更答不上。说实话,我也答不上,都是刚刚在公众号上抄下来的。这些文字及背后的理念,如何深入人心,得以贯彻呢?是否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共同价值遵循呢?包括我之前常说的一句:“我们把陶行知的塑像搬进了学校,那么我们有没有把他的精神搬进学校,来好好研究和践行呢?”这些,大概都值得深深反思。
再次谢谢大家聚会共叙的氛围,触发我脑力激荡,引出一大堆提问。我也没有答案,或许,我们都是“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