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五一长假,一位友人邀我去她位于华商的云华清舍品茶。
她的茶具是我极为欣赏的。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筒六君子一应俱全,茶杯材质亦琳琅满目。紫砂、建盏自不在话下,且看温润汝瓷、龙泉青瓷、德化白瓷、天青秘色瓷、淡雅青花瓷、浅绛五彩瓷.....各领风骚。所谓酒品看人品,同理,这些来自景德镇柴窑烧制的茶具,均系出名门,彰显出主人非同寻常的品味。
从古至今,文人雅士都喜欢用品茶来抒遣胸臆,修身养性,韬光养晦,以寄托那份骨子里的情怀。
苏东坡就曾赋诗一首:“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三昧”,来自梵语,意思是止息杂念,心神平静。
看她泡茶,便如一种静水流深式的参悟,是禅,也是人生况味。
纤纤素手,用茶夹把仿康熙青花十二花神杯拿出,先用虎跑泉水煮开烫热壶身,再把水倒掉。这时候紫砂茶壶暖呼呼的醒过来,便据“一瓯之茗,多不过二钱”的量放入白毫银针,用煮沸的泉水把茶叶略微一洗,这叫醒茶。茶香幽幽自壶底升起,这才正式泡茶。
白毫银针是主产于福建松溪等地的白茶,由于独特的环境条件、树种以及制作工艺,干茶表面满披白毫。友人说,这是开胃茶。
果然,一刻钟后,茶的馨香慢慢收尾,嗅觉和味觉开始像八爪鱼一样伸出触角。她便推杯换盏,用生铁壶把水烧开,另泡了一壶凤凰单枞。据说单枞有八十多种口味,这壶泡出的是肉桂香味。
明亮晶莹的茶汤倒入十二花神杯中,迎着天光看看,薄如蝉翼的白瓷透出浅黄汤色,最是赏心悦目。轻轻呷一口,舌底生香。而整个人的神经也一下子松弛下来,冥想放空,自是一番境界。
四时智慧,春生,夏长,秋去,冬云,从不迟疑。而品茶亦然。消暑选择凉性花茶,提神则要选择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利胃应喝边茶、熟普、湖北青砖等黑茶,祛暑、解毒则需要喝贡眉、白牡丹、白毫银针等白茶,抗菌就喝红茶。只要顺应时势,让精、气、神与茶、禅、意相互交融,便可和茶同在,与万物一起,共为四季。
我余光瞥见缅甸花梨茶台边摆放着一盒茶叶,上书木枝。顿时浮现出《越人歌》中那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问,果然以此意取名。
友人详尽为我科普,此木枝属于六大茶类的青茶,素称乌龙茶,产于福建武夷山正岩。据说此茶出自岩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的唯一一位女性的手笔,总量不过200余斤。友人是酷爱茶的迷妹,便一次性将此茶买断。
木枝香气独特,成熟的果木香和岩韵平衡得恰到好处,香落水中,品后口舌生津,回甘绵长。
对茶,我原只能远观不能亵玩,因为一喝即失眠。但此时早抛却一切顾虑,静静品味这三昧意境。
品茶如与君子交,如兰,如竹,如梅,如菊。茶无贫富,亦无贵贱,可素朴简约,也可堂皇精致,大俗大雅,尽在日常点滴之中。是以茶解渴清心,还是以茶明性修行,端看每个人对茶的不同态度。其境界各异,谈不上高下,每个人在茶中都有自己的诉求与安顿,能否得道,全凭悟性。
友人品茶,是为缓解压力。她在全国各地不遗余力地推广自贡大西洋的一种新型材料。这是用于桥梁隧道、机场高铁必须的高科技焊接材料。所谓酒好也怕巷子深,信息时代的推广宣传也需殚精竭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我受邀品茶,是为以茶喻情。从事收藏至今,早已曲高和寡。桌前的《长物志》,手边的楠木鸡翅,心中的格物致知,早已将我剥离于世人的普好,游离于大众的眼光。
君不闻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子期伯牙千年绝响。还好,品茶和品物,茶道和文化,总归是天然的绝配。让我在了解茶文化的同时,也找到历史的另一种载体。
犹记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妙玉邀宝玉喝茶,妙玉笑谈海饮: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我倒不以为然,数量并非品茶的界限,界限在心境。惟愿在微微的苦、淡淡的香中,且将岁月蹉跎过,不使初心半点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