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百科上简介。
故事梗概:一个十六岁的农村少女芊子深深迷恋上了一个戏子,文革中,她在出嫁时路遇并救下了被批斗的戏子,又为解救他被迫失身,身败名裂后嫁于一个傻子为妻,待戏子三十年后明白了原委去寻访了她,在她生命终结时为他演了一次许仙。
读完简介,我不禁想,难道这又是一本讲述痴男怨女的书籍?
我怀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阅读。
作者在开篇便对女主人公芊子做出了定性,俏模俊样的乡下少女,有别于其他的是有点才学,且心善救助过老学究。
而老学究临终时的话,更如同十二钗之判词,预言了芊子的命运。他说“芊子呀,芊子,你这小女子啊,心太善了!常言道,世事混沌,善不能清。可惜我只教会了你识文写字,也没教会你点儿明哲保身的道理……”
如此可知,芊子必然会历经磨难。而主人公芊子基于善良的本性,在面对各种困难,做出不利于她的选择时,也是合情合理的。
芊子的本心和生活会面临怎样的转变呢?我期待着。
“十六岁的芊子,正是由于看‘戴小生’的戏,才渐悟了一些男女之情的幸福和欢悦,才对所谓爱似乎明白了一些内容,滋生起了空前的向往和渴望。但那向往,那渴望,其实是极单纯的。也不过就是乡村的土戏台上,男女演员间软语温存,含情脉脉,耳鬓厮磨的作状程式罢了。”
情感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让少女对戴小生的情感逐渐加深。
首先便是盗靴。
没有盗靴的行动,这份朦胧的情感得不到强化,最后只能消磨在时光中。
其次是盗靴被捉,通过心理剖析,让主人公芊子对内心的情感确立。
作者把故事置放怎样的环境中,才能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这一条很重要。
所以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主人公芊子家庭和村民关于戴小生调侃的情节。
然后盗靴被揭穿后,芊子心中的执念成立。
书中说”她只有一个想法了,那就是,自己可以丝毫也不顾惜了,名声可以丝毫也不顾惜了,什么都可以不顾惜了,但就是偏不使别人从自己怀里夺去那只戏靴。她是横下一条心,非要那只戏靴不可了!”
这份情,从最初之纯情,通过这次事件的刺激得以加深明白起来。
最后是芊子当众哭喊着承认“我喜欢他演的戏,也喜欢他人……”有妇女说芊子是迷恋戴晓生后,芊子的反应是“宁愿说实话,而不愿担一个偷名的”。
“她觉得自己承认迷恋那个“戴小生”,自己所遭到的羞辱是一点儿也不冤枉的。一点儿也不可耻的。并且,是心有其甘的。而若从此担一个偷名,则是很冤枉,很可耻的。”
这一个偷名,在之后另有作用。
这里展现了少女芊子的世界观,在强烈的冲突中做出艰难的选择,人物在这里才完全确立下来,更立体个性化。
与村妇们相对比,更凸显出芊子对待爱情之真挚。
而对芊子的心理描写,不仅是对围堵芊子的人说的,也是说给读者听。作为局外人,我们会冷静的分析芊子的爱恋,认为她可能只是喜欢戴晓生所扮演的人物,毕竟她并没有接触过戴晓生。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就不是破除假情爱,而是写以芊子之真如何应对爱的对象了。
盗靴事件后,书中写到:
芊子的衣襟,仿佛从此被人们的议论绣上了意味着行为下贱和不轨的“红字”。
这里的“红字”,应该指的是美国霍桑著作《红字》中女主胸前绣的红字A。《红字》书中女主角面临的问题是当追求爱情自由时,与社会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冲突。
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主人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两相对比,会觉得本书中主人公的情爱有点小家子气,不如《红字》讨论内容宏大。
接下来书中写到,少女对那“戴小生”的痴情暗恋,其实意味着一种对自己命中注定的婚姻前景的大恐慌。她本能地企图在自己内心深处预先储备下一小勺蜜,以防将来承受婚姻的不幸时,靠品咂那一小勺蜜默默度日。
我们能体会出芊子开始对戴小生的情感,也许只是少女单纯的痴迷喜欢而已,这是假爱,而当芊子因为情境的变化,情感逐步强化,她也就认假为真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进一步刻画主人公芊子不寻常的一面。
当戴小生上调省城前最后一次巡演,芊子被关押。芊子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听见戴小生唱戏,这段书写把这份情念进一步加强,为主人公芊子接下来在大雾中追寻戴小生这一行动,提供了原动力,也展现出芊子对爱情的态度。
嫂子为了安慰芊子,讲述了自己深埋心底爱恋故事。
说实话,插入这么一大段嫂子自述的故事,视角的变化,使我从芊子苦恋情感世界走出来,令我有点出戏的感觉。
可仔细琢磨作者的用意,这里用几个作用。
首先就是植入爱情观念。
书中写到:
1、内心里还有一个男人可思念着。芊子啊,你记住嫂子今夜对你说的这一句话——女人不能嫁给自己喜欢的男人当然很命苦,但是不得不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又没有一个自己曾喜欢过的男人供心里思念着,命就更苦了。
2、芊子啊,咱们女人们的身子其实是很容易被男人们搂抱住的,可咱们女人们的心就不然了。女人一旦把自己的心给出去了,那可真就是给出去了,至死你都会觉得你没能再收回它。
3、女人爱一个男人,是可以像河蚌含珠似的,只把那个男人用咱们的心久久地含住,而不为难他,而不图他娶咱们。咱们只得靠咱们自己换种想法,把这份儿自讨的苦,变撮儿自酿的甜啊!
其次,通过嫂子突出芊子的爱情。嫂子是一个寻常的乡下女子,她在那段感情中更多的是索取,而芊子呢,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
最后,两人对待象征甜蜜爱情的信物处理方式,以及最终结果形成了对比。
嫂子珍藏的字条,最后在枕芯中烂掉,那份情也模糊了。而芊子把嫂子赠送的戴晓生画像,刺绣成像,这份象征意味着对戴晓生的情会更加坚定明晰。
小说结尾,芊子对绣像的处理更意味深长,这一点之后再说。
芊子在春梦中初潮,又把落红绣在绣像中,这一特殊事件,标明对戴小生的情感无法割舍。
芊子成人了,任命似的顺从着父母,嫁给他们为她选定的男人。
成亲时,芊子抱着藏有戴小生绣像枕头,穿着满身红妆,骑着红色老马出嫁了。
作者把芊子与戴小生的首次见面安排芊子出嫁的路上,此时两人身份出现极大的反差。
一个是红妆的美娇娘,一个是凄凉落难者。
为了增加这段故事高潮的戏剧性,作者强调了芊子男人的粗野鄙陋,领队的险恶以及村民和家人的懦弱。
写芊子自始至终的善良,她想资助被批斗的人鞋子。
芊子救助戴晓生的场景:
“芊子蹿离了马背。她那一蹿如同豹子般的迅猛。竟带动起了一股风!于是她的红盖头向后飘去,她那红色的身影在空中划了一道红色的弧。盖头还没落地,她已扑在那拎着皮带的家伙身上,将他扑倒了。”
芊子在旷野雪地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以自己的少女之身,暖过戴小生那冻僵的躯体。
这是芊子一生中最璀璨夺目的时刻!
但是芊子救戴小生的方法,直接导致芊子丢掉婚姻,更进一步陷落苦难的生活中,却也令芊子的事迹成为一段传奇。
之后为了救劳改中的戴小生,芊子更是舍身求助领队,并多次被领队奸污,最后致使她怀孕又重新跌落尘埃。
开篇中老先生的预言成真了,少女空有才学,却没有足够的明哲保身的手段,我们不禁为她感到遗憾。
“许多人曾对她抱有过的那一种同情,纷纷的都又收回去了。”说明她外在社会性的死亡。
芊子栖身破庙,无以谋生,怀孕后更沦落到偷东西吃的地步。
这时芊子真的有了偷名之实,她已经与开始时宁可承认爱恋戴小生,也不肯担个偷名的理念明显有了区别,标志她内在自我的死亡。
当在多重重压下,芊子选择自杀,肉体上死亡。
自杀失败后,芊子被父兄偷偷卖掉,几年后,村人们彻底将芊子忘却了。
读到这里,芊子给我的印象仅仅仅是个善良有才学,为爱舍身的痴情女子而已。
可这样的女子,在才子佳人爱情小说中还少吗?
我们可以想象出随着时光飞逝,在某处这位痴情的少女容颜老去,意志被困苦的生活消磨,最后也就只能泯然众人矣了。
故事至此告一段落,整篇都是芊子的付出,戴小生如何对待这份深情,只字未提,芊子和戴小生的爱情故事,留给我们的是更多遗憾。
我十分焦急地想要知晓主人公芊子最终结局的时候,作者反而转过头来才开始写戴小生。
小说开篇在盗靴事件中,作者只为戴小生写下淡淡几笔。
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冷酷无情,我真为芊子对他的种种付出不值得。
戴小生对为她心甘情愿付出一切的芊子一无所知,却在画家朋友求求了一副芊子出嫁时,并说出了芊子印在他心上的印象:当年我看着她,心里也像你这么想。我被一脚踹倒在雪地,一只眼压在雪里,只能用另一只眼看世界。看到的是一张张麻木的脸。我想我此生完了,不能指望有谁能救我一命了。当我那只眼睛望到她身上时,她从头到脚的艳红,映得我内心里一片红堂堂的。最主要的,我从她脸上看出了同情和慈悲。我也没指望她能救我。一个乡下女子,又是在出嫁的路途上,她不是侠女十三妹,就是有心救我,又怎么相救呢?但她脸上的同情和慈悲,当时就使我内心里万般的感动了。我又想,冻死前我戴文祺知道有一个人那么的同情我,而且又是多么美丽的一个小女子啊!老天可怜我,使我死得还不算太凄惨。我眼中顿时就涌出了一滴泪……”
如果以无情对有意,我们只会为芊子的付出不值得,现在戴小生对芊子并非无情,难么我们就会十分期待两位有情人的相见了。
而作者有为两人之间设置了障碍
在婚前戴小生做下乡答谢巡演时,通过瞎眼老妪也就是嫂子的口中,得知芊子为他做出的种种付出后,戴小生发誓:芊子,芊子,你这痴情的纯情的乡下小女子,我不寻找到你娶你为妻,圆了我俩命该如此的感世悲缘,我誓不为人!
也提出了我们心中渴求知道的问题:芊子她……她如今身在何处?
不难猜测最后注定相见,不然情感无处发泄,不能让我们的期待落空,我们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芊子最后的样子。
作者偏不让读者如愿,为我们期待的这次相见设置几个难度。推迟满足感,又通过增加画家和女教师两个人物,渲染情绪气氛。
画家说了董解元《西厢记》的词句: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女教师泣不成声地说:世上只有女人爱男人才能这么个爱法儿,真叫我心疼我们女人!
当戴小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芊子时,有不让两人直接见面。
先写领路的小女孩“扭身就跑,仿佛院里放着恶狗,跑不及会被追咬似的。”说明芊子家的社会环境没有改变。
又芊子家庭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我的理解是表面写的芊子家环境,其实象征着芊子的身心内外,表明肉身在这三十年风吹雨打日月磨砺,残破不堪重负,而心灵依旧纯净至诚如初。
出人意料的是芊子的那副绣像,竟然光明正大的悬挂在床头墙上。
书中如是写到:多颜多色的彩线绣在一块旧布上的形象!白驹过隙,岁月荏苒,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彩线的色泽竟依然保存得那么鲜艳。使当年的“他”看去神态栩栩,光彩照人!
绣像是芊子对戴小生爱的信物,这份爱当初如河蚌含珠之初,令她倍尝生活的苦痛。岁月荏苒,芊子在心里默默地含着把这份儿自讨的苦,终于把它变撮儿自酿的甜!
绣像此时如佛像图腾,照亮了在芊子凄苦暗淡的漫长岁月生活。对芊子来说更是一种精神的信仰。把对爱情的真诚执著,对戴晓生的爱,转变成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孩子的母爱,对陌生人的友爱,这都是大爱,是境界的提升。
这份爱,不再令她痛苦,这份爱也在漫长的岁月里,终于孕育成一刻灿烂夺目的宝珠,照亮她身心内外,光彻斗室之间。
看来凄苦的生活并没有压弯她的脊梁和心气。
这是从爱到生活态度的体现,让我看到了痴情外认真活着的芊子,善良的本性,即使陌生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心有所执着才会如此吧。
此刻我才真正的从骂她痴愚、为爱不计回报地付出这个念头中解脱,由衷升起对芊子的敬佩。
对爱情的这种真挚之情,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
此处可谓点睛之笔,如果没有这段,小说只是普通爱情小说,由此一段,芊子的人格得以提升,境界凸显出来。
芊子丈夫瘫痪在床,两个呆傻瞎眼的孩子,即便这样,芊子依旧那么善良。
“她的头发用一块旧毛巾包着。她一身打了补丁的旧衫旧裤,已洗得混了色,不蓝不黑的。她的脸清瘦,灰黄,憔悴。她的眼睛很大,深嵌在眼窝里。眼神儿于迟滞中隐含着几分忧伤……”
内心善良,不计回报,如同对待爱情的态度。
他望见她正站在水洼中,弯腰捞起她的那些柴。芊子拒绝了司机报酬。
相认后,戴文祺苦苦哀求想要照顾她,芊子在屋里,却依然的肃静无声,想的是不愿拖累戴小生。
并借他人之口说:当年她就没存过非你不嫁的想法。现在更不会这么想了。说她当年暗恋了您,她命运多舛,并不是您的什么责任。
芊子的两封信,更能体现芊子丰富的内心。
信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遭命运抛掷,受悲苦摧挫者,何我芊子一人?慈可他善,救当济急。舍我一草芥女流,庇二痴子,侍一废夫,实天意耳!芊子甘顺定数,不以为劫。望勿复以慈相扰,以济相羞……
信曰:花开花谢寻常事,缘生缘灭岂奈何?君意之诚,芊子已知。君心之真,芊子已信。以少小之痴情,而获君之诚意,以当初之暗恋,而获现在之真心,芊子无悔矣。无憾矣!芊子花容已衰,芳华已逝,非忍心拒见,实惭对君耳!相与为妻,强所难也。况二子虽痴,尤赖母爱。弃之我悲,随之君累。君意可诚不可坚。君心可真不可迁。还望三思而后,还芊子往昔清宁……
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
芊子病重时,戴小生在她床前唱戏这段,弥补了遗憾。
最后,人们听到她清清楚楚地说出三个字乃是——“我、爱、过……”
心学王阳明临终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想那一刻芊子的内心也是无限光明的。
我爱过,其他的都不需要再说了。
短短三个字,停在我耳中,如同证道的真言。
“我爱过”,一切付出有了重量,一切选择也就无悔,真是人生值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