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的课堂,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获得体验的过程。在《赵州桥》第二课时的设计与实施中,我尝试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搭建支架、创设情境、赋予任务,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以下,结合课堂实践,从三个维度进行反思。
一、以“学”定教:在任务驱动中激活主动探究
课堂伊始,我以“为宝鸡桥代言,向武汉师生介绍家乡桥”这一真实情境贯穿始终,将语言学习转化为有意义的任务——从梳理赵州桥的表达结构,到迁移运用介绍宝鸡的桥,学生始终在“解决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例如,在“跟着作者学表达”环节,我将课文特点拆解为“雄伟、坚固、美观”三个探究点,让学生分组聚焦关键词句,通过“自主勾画—组内分享—全班汇报”的路径,逐步发现“总起特点→分述事例→总结感受”的写作密码。这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设计,让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探究过程,实现对语言规律的自主发现。
成效与发现:学生在小组汇报中展现出较强的合作能力,如“美观”组的学生通过动作演示“相互缠绕的龙”,用肢体语言诠释文字的画面感;“坚固”组的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类比现代桥梁设计,理解赵州桥“创举”的意义。这说明,当学习任务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体验建立连接时,他们会迸发出主动思考的活力。
二、以“学”铺路:在梯度支架中实现能力迁移
“学为中心”的课堂,需要为学生提供“跳一跳够得着”的支架。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三层递进式支架:
1. 阅读支架:通过分组批注、关键词圈画,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明确“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2. 表达支架:在“小导游介绍赵州桥”环节,提供“世界闻名、创举、精美”等核心词语和“打招呼—说特点—举例子—谈感受”的表达模板,降低语言输出难度;
3. 写作支架:迁移到“介绍宝鸡的桥”时,给出“总起句→分述事例(数据/细节/感受)→总结句”的思维导图,并通过短视频激活学生对家乡桥梁的观察记忆。
问题与反思:支架的梯度设计基本覆盖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但在“宝鸡桥”写作环节,少数学困生仍存在“分述事例空洞”的问题(如仅写“这座桥很宽”,未用具体数据或类比)。这提示我,后续教学中需增加“如何把一句话写具体”的微指导,例如提供“视觉(颜色、形状)—听觉(声音)—触觉(行走感受)”的多感官描写支架,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细节
三、以“学”促评:在多元反馈中培育自主意识
“学为中心”的评价,应从“教师单向评判”转向“师生、生生互动共评”。本课中,我设计了三种评价方式:
1. 过程性评价:在小组汇报时,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新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互评,如评价“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句如何让描写更生动;
2. 标准可视化评价:在“小导游”展示前,明确“语句通顺、声音响亮、自然大方”的星级评价标准,学生用星星贴纸为同伴打分,强化对目标的认知;
3. 自我反思评价:课堂总结时,让学生接力分享“今天学会了什么”,引导其回顾学习历程,建立元认知意识。
改进空间:评价语言的针对性仍需加强。例如,当学生在介绍赵州桥时遗漏“创举”一词,我的反馈仅停留在“记得用上给定的词语”,而未深入追问“为什么‘创举’这个词很重要”,错失了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与文本核心关联的机会。未来可设计“关键词思辨”环节,让评价成为深化理解的助推器。
四、“学为中心”的再思考:从“教的设计”到“学的生长”
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为中心”的本质是“看见学生”——看见他们的认知起点、思维障碍和发展需求。当我们将课堂视为“学生带着已知探究未知”的旅程,而非“教师展示教学技艺”的舞台时,才能真正实现以下转变
- 从“教结构”到“用结构”:不仅让学生掌握“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更要让他们在介绍家乡桥的过程中,理解这种结构如何服务于“把特点说清楚”的表达目的;
- 从“学知识”到“长能力”:通过“赵州桥→宝鸡桥”的迁移,让学生领悟“观察—分析—表达”的学习方法,形成“触类旁通”的语文能力;
- 从“单向传递”到“情感共鸣”:当学生在“为家乡桥代言”的任务中,将对赵州桥的赞美转化为对宝鸡桥梁的观察与热爱时,语文便真正与生活、与情感发生了联结。
教学是一场“教”与“学”的双向奔赴。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需要教师退到“脚手架”的位置——既要有“放手让学生试错”的勇气,也要有“在关键处托一把”的智慧。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学生如何学得更好”的课题,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言生长、思维拔节、情感升华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