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视频号,快节奏触发音,就是利用嘴巴还有身边一些小东西发出声音,以前也看过类似的视频,但这个人很不一样,不修边幅后面的背景也是非常的乱,但是技术非常好,尤其是看了他模拟雷声和闪电的画面和声音,一个是特别的逼真,一个是真的很治愈。听到那个声音看到那个画面就特别想要钻到被窝里安静的睡觉。
我在想为什么人会有这种感觉呢?下雨天,伴着闪电还有雷声反倒睡的更香,我自己得到的那个答案是外面的天气恶劣会让我觉得家是非常的安心可靠的、所以非常享受在被窝里的感觉。这次同样的尝试问了一下AI。果然有我想的那个答案,他是这样回答我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下雨天,尤其是伴有雷声和闪电时,会睡得特别香甜和踏实。这并非巧合,而是由环境、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白噪音效应 (White Noise Effect)
雷雨声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自然白噪音。
· 掩盖突兀噪音:白噪音是指一段声音中的频率分量的功率在整个可听范围(0~20KHZ)内都是均匀的。它可以有效地掩蔽掉环境中那些突然的、会打断睡眠的噪音,比如汽车的鸣笛声、邻居的关门声、楼上的脚步声等。雷声虽然有时很响,但它的轰隆声是连续且可预测的,雨声更是稳定而均匀。这种持续的背景音为大脑创造了一个“听觉安全区”,让大脑不必时刻警惕突如其来的声响,从而更容易进入并保持深度睡眠状态。
· 促进放松:稳定、单调的声音有助于安抚神经系统,让人从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类似于听轻音乐或ASMR(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助眠的原理。
2. 心理安全感与“洞穴本能” (Caveman Instinct)
这是一种深植于我们进化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 外界危险,内部安全:在远古时代,雷暴雨意味着外界充满危险(风雨、雷电、洪水),不适合外出活动。 safest的选择就是呆在洞穴或庇护所里。我们的祖先在这种时候会聚集在安全的洞穴里休息、等待风暴过去。这种“外界风雨交加,而我身处温暖干燥安全的家中”的强烈对比,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深层的安全感、舒适感和满足感。
· 无需负罪感的休息:暴雨天气通常也会让户外工作、社交聚会和出行计划被迫取消。这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无需负罪感的休息理由。大脑会接收到“现在什么都做不了,正好可以放心睡觉”的信号,从而彻底放松下来。
3. 环境变化
· 光线变暗:乌云密布会使白天室内的光线变得非常昏暗,接近黄昏的状态。这会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褪黑素(Melatonin)——一种负责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激素。褪黑素水平升高,人自然就会感到困倦。
· 气温下降:下雨通常伴随着气温下降。凉爽的环境比炎热的环境更有利于睡眠,因为人体核心温度需要下降才能启动睡眠过程。凉爽的空气有助于这一过程。
· 负离子增加:雷暴过程中,闪电会电离空气中的分子,产生大量的负离子。一些研究表明,负离子对人体有积极影响,如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和帮助放松,这可能间接促进了更好的睡眠。虽然这方面的科学共识尚未完全达成,但它是一个被经常提及的可能因素。
4. 大脑的“低功耗”模式
· 减少刺激:在下雨天,户外视觉刺激(如行人、车辆)和听觉刺激都大大减少。整个世界仿佛“慢了下来”。我们接收到的外部感官信息变少了,大脑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信息,更容易进入一种无聊、放空的状态,这是入睡的前奏。
总结一下:
下雨打雷时睡得香,是因为雷雨声创造了稳定的白噪音环境,昏暗的光线促进了褪黑素分泌,凉爽的温度适宜睡眠,而“屋外危险,屋内安全”的远古本能则带来了极强的心理放松和安全感。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为你营造了一个完美的睡眠条件。
所以,下次再遇到雷雨天,不妨放下手机,好好享受这大自然馈赠的“安眠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