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都提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伴随着我们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问题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呢,或者说并不能构成一个问题,只是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又或者说里面有多少是真问题,是有建设性的好问题呢?
真问题,名词,指真正触及到事物真实层面的提问,而不是在名词和概念上打转,装作是在思考的样子。
和菜头老师通过借助真问题这个概念来分析我们是否有真正的思考,真正思索后才能提出或者是迁移的边界或者是问题的本质或者是叙述问题的逻辑等关注于问题这个实体的问题。而假问题通常是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达自我,没有真疑惑。
我其实不是一个会提问的人,本质是提不出问题,其中大概有几种情况,一是对事情根本不懂,连懂都不懂,怎么能提出问题?第二是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但是具体到细节时看不出问题的本质,浅显的问题自己都能回答了,提不出有建设性的真问题;第三,当事件跨界时,对两件事情之间的联系研究不够透彻,没有迁移力。说到底,还是思考不够本质。
那怎么样才能提出一个真问题,好问题呢?
U型思考里就提出了一个好办法,用WHY和WHAT来引导我们走向问题的实质。当然这是建立在一个前提条件上的,就是说首先你得确实有意愿有思考来提出真问题,而不是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引起注意,获得关注。
具体来说,就是why在于发现问题,找到事物或问题的原因、目的或本质;what是定义问题,找到问题的内容、任务或者载体;而how是解决问题,直线思维,解决问题的手段行为或者计划。我们需要先根据初始问题用why或what转变为真正的核心问题,基于本质理解后再形成最终对策或者解决方案。
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追问本质,定义真问题。
1、追问法
也就是5why法,不停的往下深挖。追问要注意如下两点:
1)科学分解问题原因:分解要完整,独立,符合MECE原则,要有论据支持,不能想当然;
2)聚焦重要原因,排除次要原因:如何确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呢?回溯验证、逻辑验证、专家意见
2、框架法
框架法的本质其实就是系统思考,拉开距离,以上帝视角来看系统的框架,进行分解,重点突破。所谓框架,指的是事物的结构、功能或者逻辑分解图。
具体有整体俯瞰、框架分解和重点突破。
第一步:整体俯瞰是指从相对坐标到绝对坐标,具体思维方式是远离画面来看画,比如从宏观经济、行业赛道、消费趋势、人口变化、技术发展、以及历史演进历程、用户需求等来分析。
第二步:框架分解。框架分解需要掌握一定的套路,也就是思维模型,还需要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一般的逻辑常识,把复杂的系统模块化,便于各个击破。注意一定要符合MECE原则,彼此独立,相互穷尽,其目标是分解成可视化的模块图解。比如我们行业框架分类、企业战略分析框架、商业模式画布、杨三角理论,乔哈里视窗等等。其基本步骤是明确边界,属于哪个模块;然后模块划分,接着用已有的体系来检验。
第三步:重点突破。本质认知通常是简洁而又深刻的,然后基于二八原则选出最重要的,基于奥卡姆剃刀原理,选出更简洁抽象的。
3、类推法
类推法是跨系统跨行业跨学科都可以运用,其本质是模式识别,和分形创新一样,具有相似的结构,由近及远的类推,距离越远,共通层次越深。
好的提问对回答者也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他重新思考自己已知的部分,并且为了回答问题而去探索未知的部分。当你提问的时候,对方也在通过问题审视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