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运营的概念,人们经常提到以下三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 产品负责“生孩子”,运营负责“养孩子”。
• 运营就是维护用户和做活动。
• 运营为产品赋予灵魂。
这些观点或者仅从产品和运营的关系这一角度展开,或者局限于执行环节,又或者从抽象价值出发,都不能充分和全面地解释运营。
想更深刻地理解运营,就要分析它的价值。假设团队中没有运营这个角色,那么仅仅靠PM(Product Manager,产品经理)和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人员)完成产品开发和上线,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用户访问吗?就可以形成社区氛围和内容调性吗?当然不是。
与PM和RD等角色一样,运营也是服务于产品的,其目标也是为了把产品做得更好。不同的是,运营关注的是用户群体,需要用运营手段吸引用户,并提高用户使用产品的频次,甚至爱上这一产品。运营在产品和用户之间起到连接纽带的作用,并且促进产品和用户互相拉动。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运营的概念:运营是为了实现用户和产品更好的连接,达到产品的最终目的,围绕用户、内容、品牌等展开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运营对于产品的价值如图1–1所示。
错综复杂的运营分类
关于运营的分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权威和统一的认识。我认为运营应该从产品和职能两个角度来划分(见表1–1)。
客观来说,我们很难严谨地定义这些分类,难免会有遗漏。同时,由于公司规模和所在行业的差异,不同运营类型的工作内容会存在交叉。比如,很多公司并不设置用户运营这一细分职位,而是采取粗犷型分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都属于同一个人或同一类职位的工作内容。
分工是精细还是粗犷,取决于公司规模、发展阶段和业务构成,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精细分工有利于员工在明确的范围内深耕细作,也是把产品做到更大量级的重要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人力、沟通和管理方面的成本。粗犷分工让团队的组织架构变得更简单,沟通协作的成本更低,员工可以经手更多的工作内容,新人有机会学习和感受更多业务知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身兼多职就很难把工作做精做透。
以下是我总结的各类运营的定义。
| 按产品分类
• 用户产品运营:用户产品以用户增长为目标,是相对于商业产品而言的。运营的核心集中在用户身上,关注的指标是DAU(日活跃用户数量)、UV(网站独立访客)/PV(页面浏览量)、UGC(用户原创内容)数量、互动量等数据。
• 商业产品运营:商业产品以商业变现或服务客户为目标,运营关注的指标是现金收益或资源置换。这一类运营常见于拥有海量用户的产品,或B端(business,商家)产品。
通常,以上两类分工会出现在同一个团队中。目前,越来越多的产品既关注用户活跃度,又需要变现盈利。比如微博、知乎、百度贴吧,它们都分别设置类似的分工,有人负责赚钱,有人负责扩大用户规模。
• 电商产品运营:用户产品关注活跃度,商业产品关注变现能力,电商产品的核心则是卖东西。具体怎么卖,要看所在产品的模式,比如淘宝是商户运营,京东是平台运营,下文会具体介绍这两种运营类型。
| 按职能分类
用户运营:构建用户运营体系,通过拉新、促活跃和留存的方式,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
内容运营:通过生产和重组内容的方式,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
活动运营:策划线上或线下活动,旨在对产品的核心指标有快速和大幅提升。
品牌运营:以产品品牌为核心,目的是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
社区运营:专指社区产品的运营工作,通过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等运营方式,提升社区活跃度。
渠道运营:目前多出现在移动产品的运营环节,通过合作或换量的方式,为产品带来新增用户。
商户运营:与用户运营类似,不同的是运营对象是B端商户,负责日常运营、流程管理和需求搜集等。
电商平台运营:包括面向个人的类目运营和面向企业的开放平台运营。
新媒体运营:以微博、微信、百度贴吧、今日头条等平台为运营主体,以品牌推广或拉新为目标的运营措施。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运营涉及的领域多,涵盖范围广,每一个类别都像一个单独的行业,涉及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不同的运营技能。因此,除非特殊说明,本书所讨论的运营均置于用户产品这一维度下,本书涉及分类如表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