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个充满睿智的寓言,运用于教师教育学生中,往往被诠释为: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反之,采用“北风”式的教育方法,会使你的学生将“大衣裹得更紧”。
下面我想介绍的一张照片应该充满着“南风”式的无形教育方法。
这一张照片是我2016届的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的照片,是我上课随手拍的,曾作为学校校刊的封面,我视它如珍宝,每一次做讲座的时候,我都喜欢把它穿插在不同的内容中,拿来“炫耀”。
照片中的这一个女孩子是连话都说不完整的,但辅导她的却是我们班级前五名的孩子李美霞,听说曾在小学有跳楼的趋向,也曾有在课堂上穿着露肚脐的衣着,炫耀自己的“小蛮腰”,也曾有吸烟的迹象……,但在我们的小组化管理的班级中,他依然被组内的环境润泽着,依然被组内最优势的资源感化着。
另一个孩子是数学入班只考了8分的孩子,但在我们班级小组化管理的班级中,她也依然能享受到班级优秀的孩子对他耐心细致的手把手的辅导。
课余时间的时候,辅导者孩子艳曾在课下的时间内无奈地向我说:“老师,你让我怎么辅导呢?”
“是谁惹得我们的艳艳如此生气了?”我微笑着说。
“A同学连最起码的3乘5不知道是几?25加6不知道是几?”孩子艳倾诉着辅导的无奈。
“但你的感染力却是非常大的呀!”我鼓励着孩子艳说。
“没有看出来,倒是心中平添了许多的无奈。”孩子艳垂头丧气地说。
“你让A感受到了小组内的温暖,学习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内心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然后才会有可能在集体的温暖和感染之下,慢慢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我劝解到。
孩子艳瞪大眼睛看着我说:“有吗?”
“有呀!你的胳膊环抱着A的那一刻,就已经把爱心、温暖,毫无保留地全部传递给了A。”我坚定地说。
“你不仅感染力巨大,温暖的传递性也很强。”我补充到。
“但愿能改变A吧!”孩子艳无奈中又带着一丝期盼说。
“一定会的,你已经在孩子A的心中植入了小组的温暖,相信温暖的力量。”我鼓励着孩子艳说到。
尽管孩子艳在课余时间发出了一点无奈的小牢骚,但在课堂上,当我从她们身边经过时,听到的全是温暖的言语的传递,看到的是用耐心徐徐道来的知识的传递。
我想:这两个被辅导的孩子在小组化管理的班级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爱心,温暖的传递。尤其是另一个孩子从身后用环抱着A讲解的姿势来,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真的就像我说的那样,两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都得到了一定的转变,而且成绩也在慢慢地提升。
照片中孩子课堂上肢体语言的环抱辅导,应该就是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敞开心扉与大家交流,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们的行为也给了我一定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不能“疾风骤雨”,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要触及学生的“人性”,只有这样的人性化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体验到,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德性”。正如南风效应说的,和煦的南风比凌冽的北风更容易让人敞开心扉。班级小组化管理中小组的温暖,正如南风一样,打开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