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陈老师的直播课只听了后半部分,-------沟通的三要素
做好跟孩子的沟通首先就是要有亲和力,相信那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亲和力,希望孩子喜欢自己,愿意跟自己聊,可现实却是往往一开口我们那生硬的语气,僵硬的身体,面无表情的脸庞都会将孩子远远地推开,或是让他们自动的屏蔽了双耳,对我们的话拒之耳外。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有亲和力呢?陈老师给出了两个建议:
首先就是要降低我们的期望值,便期望为好奇,降低我们的期望值,保持平静。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期望越多失望越大情绪也就越大,这个也可以用院长的登门槛效应理解,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也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而定。
其次就是接纳,即对孩子不批判 不抗拒 不认同
拿孩子完不成作业来讲,一般学校明天就要开学了,今天肯能还会有很多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要做的首先是接纳这个事实,对孩子没有任何的批评与评价,再就是降低我们的期望值,不要想着一定要孩子完成作业,我们可以变期望为好奇,可以问下孩子,乖乖,作业没有完成妈妈知道你也很着急,但是事情已经这样了,明天你回到学校可能会面对老师的批评,你看现在咱们需要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没有好的办法?(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这句话就是闲聊的语气,不带任何色彩),这个时候不论孩子选择什么方法,是通宵完成还是就这样放着不做了,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要干涉也不要发表任何评论, 因为不论如何选择,结果都是需要孩子自己来承担的。
做好沟通还有就是同理感受,也就是跟孩子有同理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出孩子行为的正面动机,因为动机没有好坏之分,动机决定了行为。
比如说孩子偷偷的拿家里的钱,如果我们直接讲道理跟孩子讲偷家里的钱是不对的,这样直接激发出的就是孩子行为的负面动机,给孩子贴上的“小偷”的标签, 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这个时候我们要激发孩子正面的动机,要跟孩子说的是:乖乖,妈妈知道你背着妈妈偷偷拿钱是为了不让妈妈伤心,难过,你是替妈妈考虑了。这也就是院长讲的,我们要像鸡蛋里挑骨头一样找到孩子的优点找到她值得表扬的地方。
再就是要满足需求,包括生理需求 心理情感的满足 以及物质满足
生理需求和心理情感的满足再次不多说,主要是物质的满足如何把握这个度,这个标准就是“不求不助”!孩子没有需求我们以为的以我们自己的意愿满足她,这实际上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心理需求,这种爱是一种溺爱。孩子需要的我们能满足的就满足不能满足的也不要伤害!不能满足的可以告诉孩子,现在暂时满足不了,但是以后我们会努力尽最大能力来满足你,你值得拥有最好的!“咱家穷,买不起这个贵的东西”“咱家什么条件?你怎么能跟谁谁谁 比呢?”“就你考那么几分,也配要这个”········这些都是一种伤害,会让孩子有种“不配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