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却因为相信学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上个学期,领导临时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事发突然,我没有时间像往常一样对学科组长做课前培训,只能硬着头皮上一节“原生态”的课。没想到,精彩的一幕却在点评、质疑等最不易控制的环节出现了……
这一节的内容是高二数学“复数的加减乘除”。这本是两节课的内容,编制学案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只出了一份导学案。由于预习充分,15道题中,只有 4 道题出现较多问题,所以我决定重点讨论、展示、点评这4道题。
第一题的展示和点评都很到位,学生把我想说而没说的全说出来了。
第二题,学生展示时出了一点小问题,点评组及时作了纠正,而且补充了另一种解法,但这种解法稍微有点复杂。点评同学问了句“请问大家有没有疑问”,可能碍于有人听课,学生齐说没有。但是,我从部分同学的表情里读出了困惑,于是说:“可能今天听课的人多,老师有点紧张,有点晕。你刚才说的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变形我没听明白,你能不能再具体解释一下?”“哦,这一步的变形是这样的……”等点评学生再次讲解完,几乎所有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忽然,6组站起了一位同学:“我们组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说完迫不及待地冲向黑板前去展示。
“这种解法确实简单,哎,我就纳闷了,老师咋就没想到呢!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模仿小沈阳的腔调“忽悠”了一下。
“我们组的解法是不是最简单的?掌声告诉我!”(掌声雷动)这小子,还真顺竿儿爬了。
第三题设置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运算归纳,发现规律,为今后的解题提供方便。可能是规律有点隐蔽,尽管导学案上作了引导,却没一个学生发现。终于又轮到我“忽悠”了:“我的第六感告诉我,这一题的结果好像有什么规律,但是到底是什么规律,我还没看出来,大家讨论一下,看哪组先发现这一重要规律。”
两分钟后,5组率先展示,思路清晰,讲解详细,表达自信,言者切切,听者信服。
最精彩的一幕出现在第四题。展示和点评堪称完美。点评一结束,又是5组,一下子竟站起两个人,其中一个抢先说:
“6组的展示和8组的点评堪称完美,但是,我们组认为,本题可以做一个变式拓展:原题条件中的a 是实数,现在可以把条件换为a是复数,其他条件不变,请大家思考怎么求解?”说完一副得意的样子。
一时大家(连我在内)茫然。
“还是让我们组长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正当5组洋洋得意之时,4组率先发难:“5组的展示是有缺陷的,此时尽管条件发生变化,但a还是在分母上,此时仍要考虑分母不为0的限定,但5组的展示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大家说是不是?”
“是!”其他组异口同声。连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为5组的变式拓展和4组的质疑对抗鼓掌叫好。
我赶紧提醒同学们把这两组的补充和质疑记了下来。然后是学科班长总结与当堂检测学情,而这些环节几乎是一气呵成。
检测结果展示完毕,下课铃响。
课后反思
案例中,因教师的“装傻”,促成了展示的高潮;因学习型展示,避免了表现性展示的狂躁;因集中展示与分散展示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展示的魅力正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捍卫学习的自主权,以获得成就感,培养自信心。
一、表现自己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为什么学生的天性经常会受到压抑和束缚,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展示自我?是不愿、不敢,还是不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解放学生的天性,还给他们一个自由的课堂、快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二、为什么原来的课堂总是缺少激情和狂欢,不能达到高潮?今天的出彩仅仅是歪打正着吗?我们的课前培训应该怎样做才不会限制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让学生的智慧碰撞出火花,让学生的潜能突然爆发?
三、没想到我的“装傻”,引来了这么多精彩!
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点“赞”,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
— END —
关注【语文名师堂】,不错过任何一篇好文。
整理编辑:语文名师堂。作者:河南省南阳市南召现代学校王公叁。来源:网络。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转载仅供研学交流,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