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的学业、身心成长,这应是新时期课课堂教学的基本遵循。长期以来以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显然与新时期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
首先是教学设计上转变观念,以生为本。教学设计应是“学案”,而不能再是“教案”,在学案中要紧紧围绕“学”进行设计:在目标呈现上应清晰呈现“学什么”“怎么学”,目标要聚焦;在目标实现上要注意情境创设,要设计学生的活动参与;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逻辑与层次,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方法指导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参与与展示交流。
其次是在教学实施上积极调动,和谐有序。秉持“既不隔岸观火,也不越俎代庖”的宗旨,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做好组织者与引导者角色,让学生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情境下有序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的生成性知识与非知识元素及时关注,适时介入,做好引导与解释工作。我们希望看到的课堂应是教师预设充分、组织有序,学生积极融入、创新生成的课堂,师生二者在课堂中各司其职,和谐共生。
最后是在教学评价上开放多元,角度综合。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及时进行检测,这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对教学效能的评价往往只关注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的考评,高考也积极引导“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取向。在学生综合评测机制尚不完善的今天,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型评价机制的完全建立尚需多方努力,但面向未来的教学评价必然深入人心。而且,完全以知识为方向的评测已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即便是为应对考试为目标的教学也已力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