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俞正强老师执教的《笔算除法》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路径。这节颠覆传统认知的种子课,以"式与事"的互译哲学重构了除法竖式的教学逻辑,展现出概念教学应有的智性光芒。
课堂伊始,俞老师独具匠心地搭建认知冲突场域: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横竖式并置呈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除法运算形式的特殊性。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惑,使学习者主动开启对数学符号本质的深度追问。
教学的核心环节堪称具象化思维的典范。12÷3的数学表达式被还原为12枚磁扣的分配剧场,抽象符号与具象操作在黑板空间形成精准映射。当学生亲眼见证"除号"化为分配动作、"商数"变成每堆数量、"余数"定格剩余物时,数学建模的过程便获得了生命温度。更精妙的是,俞老师通过"事→式"与"式→事"的双向翻译训练,使学生建立起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通道。
教师展现出超凡的教学智慧。连续三次的"分磁扣—改算式"实景演练,构成螺旋上升的认知阶梯。当某个学生将13个磁扣分成3堆时,自然产生的认知冲突(余数1<除数3)成为理解数理关系的关键事件。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不仅知道了除法竖式是在记录等分这件事,而且知道了怎样试商,明白了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使学生在自我修正中内化数学规律,远比直接讲授更具思维穿透力。
整堂课最具革命性的突破,在于重构了"教学节奏"的认知维度。俞老师用"慢镜头"分解思维过程:每个关键节点设置三层次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每个突破性认知邀请多位学生表达感悟。
当课堂尾声再次回望四种运算竖式时,学生已然获得认知升维的顿悟:加减乘是数量关系的纵向累积,而除法是分配过程的时空展开。这种根本性的认知转变,正应和了史宁中教授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三会"目标——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俞正强老师这节里程碑式的示范课,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视窗:数学教育不应是公式的机械移植,而应成为思维生长的生态场域。当教师敢于打破教学惯性,将符号逻辑锚定于儿童的经验世界,数学课堂便能焕发出启迪智慧的永恒魅力。这种教学范式的转型,不仅是教学艺术的革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情回归——让每个思维胚胎都能在适切的认知土壤中,完成属于它的生命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