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焰砚兄足下:
喜接华翰,借你的说法,读之“如沐春风”。吾兄殷殷之意,如泉香酒冽,饮之不觉陶陶然醉矣!
遥想初入程中报到,我、轶群、俊杰由各自家长带着,在寝室安置,就碰到你和令父。令父个头瘦小,头发花白,然洪声大气,淳朴热情。你家就在附近,我们当天就径往拜访。在校三年,多次到你家作客,得伯父母殷勤接待,至今耿耿于怀。你家本是非常寒素的家庭,长辈虽未读书,却异常重视子女教育,你兄弟三人都从程中毕业,走出了穷乡僻壤,改变了命运。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叹!你弟是不是与舍妹同学,早年好像与我有过一次联系,岁月如烟,我已记不清了。不知老伯父伯母是否健在,为我请安!
传说我家解放前是宿松东乡有名的大户人家,而我估计你家是贫下中农之家。人言“书香门第”,“诗书发旧家”,在你我身上可一点也得不到征验。我呢,在吾兄面前,总自觉寒伧鄙陋;而兄,当初不过土疙瘩一枚,后来摇身一变,雍容儒雅,风度非凡。若将我俩放在一起,让人评头论足,人必曰兄似“大家闺秀”,我如“小家之女”,而我必得甘服,实在无处找人说理也。真“天道不可凭,人事不可问”呀!然循环倚伏乃天理,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信然也!
治国与治家,二而一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兄之“修齐治平”功夫,于“齐”字可见一斑。嫂夫人盛云女士必贤惠,兄每每道及,余虽未能亲见其人,而遥望风裁,倾慕不已。其始当在十七八年前某年春节吧,兄第一次道及夫人芳名,余即以“方焰盛云,家庭美满”八字藏头,献诗一首贺年,其词曰:
方圆海内总情牵,
焰火霓虹不夜天。
盛世又逢新岁至,
云程方始步登先。
家乡故友思游客,
庭院幽花浸晓烟。
美酒天涯人共醉,
满怀祝福寄婵娟。
现在看来,兄家庭之美满幸福,无疑也。究其源由,固盛云女士之贤,亦吾兄之德也!岂不闻孤掌难鸣,独木难支?又不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乎?则余之祝,洵有征也,岂不快慰!
金陵无锡,一衣带水,咫尺之间,余何时得一造潭府,洗尽寒酸,而快饮先生之春茶乎!为我向尊阃夫人致意!
弟芰荷再拜启。
2024.03.09
附《同学徐方焰来书》
计和老友:
早晨刚到办公室,欣喜收到你分享给我的《红梅报春》、《书林外史》,之前你在班群、校友群里发的文章我也拜读过,只恐词不达意,未敢妄评。今天收到你点对点的分享(想必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数不会很多),有幸成为你看重的一员,赶紧捧起这杯“新茶”,先品为快。
品你的作品从“芰荷”开始。曾将“芰”字误读为“zhì”音,还不得其意,后经查阅,“芰荷”两字应读“jì hé”,菱叶荷叶的意思,出自《楚辞·离骚》。“芰荷”其音与你名字的发音一致,其意如同你的文章清新怡人,精妙贴切。
读你的文章如沐春风,一些平常之事被你写进文章,情真意切,不失雅趣,令人回味。比如如风老师参加省人代会,你俩文字互动;又如你的夫人陪你买手机,回程中你骑车逆行被批……读后都印象深刻。巧合的是这篇《书林外史》序言最后两行的最后一个字(“盛”字和“云”字),上下排列,又刚好是我夫人的名字。不免让我想起多年前,你用我夫妇二人的名字为我们写过一首藏头诗,还收进了你的《指松集》里,这本诗集我至今还保留着。
从高中开始就羡慕你写的字(石大松、石建明、沈齐华、虞小华等字也都不错),现在南京与建明等老同学不时相聚时还经常提及,今日又见你和大松的真迹,如见其人。至于我的字,你在文章中与汝等的字一并提及,惭愧,但也高兴。算做一种鼓励吧。
正值春暖花开之时,在宿松无锡往返之间,何日得空于南京作短暂停留,一起品春茶。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