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有一个同龄好友,7岁左右,身材矮小,骨瘦如柴,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胸前有一个20厘米长的蜈蚣样伤疤。据说这孩子出生时气管与血管有交错,做了两次大型手术,第一次手术出来,孩子状况很不好,很多人建议孩子父母放弃他,孩子的妈妈不能接受,坚决救治。间隔三天施行第二次手术,历时十多个小时,医生从手术室走出来时就一句话:“孩子活了。”全家人瞬间泪崩喜极而泣。
可能因为同样经历过大的坎坷,大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愫,孩子的姥姥经常喜欢跟我唠嗑。孩子成绩不是很理想,姥姥怀疑是当初两场大手术麻醉时损伤了大脑,孩子学习挺认真,就是学不好。孩子妈妈因此经常责罚孩子。
一日,在小区广场游玩,姥姥对孩子讲:“把你画的画给阿姨看看。”起初我只当是孩子涂鸦的什么玩意儿,但当那幅画印入眼帘,我被震到了。孩子画了满满一页纸的各色汽车,有黄色的公交车,红色的消防车,蓝色的跑车,还有一些我不知名的工程车。每一个都画得惟妙惟肖,色彩搭配也相当养眼,颇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味道,我问:“他在上绘画班吗?”姥姥说:“没有,他就是喜欢画画,自己瞎琢磨的。”我建议姥姥送孩子去美术班,难得孩子有兴趣又有绘画天赋。姥姥说:“我也想他去学啊,孩子妈妈不同意,说学习都不行呢,哪有那闲工夫画画。”
听闻此言我如鲠在喉。多好的苗子啊?不得已偏要按大人的意愿去成长。照此思路培养,孩子的未来堪忧。每一个生命都是举世无双的珍品,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闪光处,而我们许多父母却生硬地要将孩子放在同一个模子里去印刻。
同样是树木,杨柳有杨柳的婀娜轻盈,榕树有榕树的高大挺拔,松树有松树的枝繁叶茂。它们彼此独立,各有千秋。我们的世界正因为这种迥异而多姿多彩。做为生活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大脑,怎么反倒要违背自然违背天性,活在同一个模子里?
著名画家齐白石说过:“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步。”我们应该做的是顺其自然,让每一个生命保有他本来的色彩。
我的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曾经他们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大多功课考试都不及格,然而这孩子有一个优点,物理特别好,源于他的父亲是一名电器修理工,他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学会了电器修理方面的知识。班上投影仪坏了,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修好,家里的电视坏了,他也能独自拆下研究,然后再组装还原,老师们都觉不可思议。这学生父亲也知道自己儿子不是块学习的好材料,没有逼迫他考大学。后来出资让他自己开了一家维修店,凭着精湛的手艺,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无独有偶,我以前的一个同班同学,学习上毫不开窍,父母做包子生意,为了让他能考个好大学,各种补习班齐上场,搞得同学疲惫不堪叫苦连天。因为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同学的父亲动辄用皮鞭抽打他,我曾亲眼看见他那伤痕累累的后背,一道道暗紫色的皮带印记触目惊心。尽管如此,最终他还是没能如愿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中学毕业他下海经商,因为他为人宽厚,说话总是自带笑容,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又颇具生意头脑,在生意场上运筹帷幄,现如今他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只不过每当回忆起自己的学生生涯,同学依然不寒而栗,那一顿顿的皮鞭抽在他身上,也抽进了他心里,成为不可磨灭的灰色记忆。
生命是美丽的,需要我们顺应生命本身去雕琢出独一无二的美好。中国的父母大多有个共同特征,惯于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自家的孩子,拿别人的长处对比自己孩子的短处,也惯于用学习成绩定“终生”,这无异于作茧自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命的多元化才是它的本质。不要紧盯于孩子的学习成绩,那只是孩子单一方面的能力体现。把自由和空间交还给我们的孩子,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一旁静静远观,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天赋,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顺势成长,闪现他们无可比拟的光芒。
亲爱的父母们,请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