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读本》——杨金锁(北京博创纪元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华儿女历经一轮史无前例的精神涅槃。铁与血的磨砺不仅铸炼了筋骨,也奠定了国人奋进不屈的精神底色,成为当代中国-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伟大源泉,中国精神读本正是记录了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精神进化史;
今天我分享的是中国精神读本中近代及民国时期中国精神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梁启超,孙中山,秋瑾
梁启超(1873年 —1929年)
梁启超先生是一个生在新旧交替时代的伟人,他的成就和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 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而我们对他的后人仿佛更为熟悉,如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以及他们那个年代的风花雪月。
接着来我们回到这本书中摘选的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 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 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 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 “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他写《少年中国说》,是为了唤起国人的一点少年之气,一点活力与朝气,是为了唤起国人的责任与担当,呼唤更多的青年人,接受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去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以下为大家朗读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精彩片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1]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48)。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49)。干将发硎,有作其芒(50)。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一句句振奋人心的呐喊,深深的刺进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至今读来依然荡气回肠,给人极大的鼓舞,饱含着极强的感染力量!
在那个时代涌现的仁人志士,面对腐朽落后,被列强瓜分的中国现状,他们在不断的追求着,探索着,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接下来第二个分享人物是:
孙中山 (1866 -1925年 )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蹂躏、封建统治的腐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
戊戌维新失败后,孙中山先生深感改良主义在中国不可行,于是力倡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以达到政治革命的成功。为此,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以排满革命为己任,主张通过政治排满来达到民族革命的目的,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和国家,达到保国保种之目的。在孙中山看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民族复兴必须以国家振兴为基础,而国家振兴则要依靠民族革命与民族运动。孙中山反对满清政权,但并不排斥满族的平民百姓。他继承了传统中国的各民族淡化血缘而种族兼容的观念,主张把满洲王室贵族与平民相区别,倡扬民族平等的革命观,以达到国家与民族的共荣,而不是种族的相互排斥与迫害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他手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接下来我们看下本书中摘选的孙中山先生的文章 -民报发刊词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 民权 民生 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发刊词中,孙中山就知识分子现状作了分析,同时又分析了欧美各国推行三民主义使国家强盛的事实以及三民主义在当时中国可以实现的途径,表达了他对推行三民主义的愿望
孙中山先生以三民主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他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
全文从三方面做了分析:
(一)分析了当时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之道多是夸夸奇谈,未能对症下药的现状。“近时杂志之作者亦夥矣。姱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感。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舍,惟其最宜。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
(二)分析了欧美各国的强盛在于推行了三民主义,并作了三民主义在20世纪可大行其道的判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三)具体分析三民主义在当下中国的实现途径,并分析了欧美强国的三民主义利弊,提出了中国当时实行三民主义的可行性。
一是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紧迫性。“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二是民生主义得以实现的条件已然具备。“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三是作者分析了欧美强国的实行情况,提出了中国当时实行三民主义的可行性。“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最后,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有识之士贯行三民主义这一“非常革新之学说”,使这一理想深入人心,则中国富强可待。“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沉梦不起,万事堕坏;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已,则半事倍功,良非夸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在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吾于《民报》之出世觇之。”
纵观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为中国寻求民主革命的道路,创造了伟大的功绩,大大推进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