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作者 | 张婷
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人一定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也一定会影响身边的人。
一直以来,“事情好干,人难处”,是许多职场人士的共同心声。在生活中,我们不时地耳闻目睹:
有的人常常陷入关系的泥淖,无奈挣扎;
有的人常常和家人、朋友、同事冲突不断,腹背受击;
有的人总是抱怨自己被烂人、烂事缠身,心里愤愤不平……
那么,面对这重重的“关系屏障”,如何实现跃迁呢?
资深心理学导师黄启团的《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一书,可以帮助你打开心结,让你看清“关系屏障”的根源。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这是心理学上的一句至理名言,它适合任何关系。
面对人际关系的处处困局,黄启团分享说:一个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模式,他才会自然地做出改变。
“人生模式”,就是我们俗称的“性格”或“习惯”。这些模式的背后,就是一个人的信念。信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而行为会导致结果。
所以,要想穿越重重“关系屏障”,活出全新的自己,第一步应该从觉察并看见我们的内在模式开始。因为只有看到后,你才会重新选择,自然做出改变。
01
ONE
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程度
一位从医的好朋友老是抱怨,医患关系很是糟糕,每天上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下班后,迎接她的又是令她头疼的婆媳关系和亲密关系。她调侃说她的生活就是不停地转换战场。
把日子过成了战争片,在外跟别人打,在家跟家人打,这样的日子的确毫无幸福感可言。
前不久,老父亲住院,偶遇一位姓王的女医者,让我终于明白了朋友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
王医生接诊了一位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她告诉患者说,没事,保持好心情,跟医生搞好配合。之后,王医生避开患者,向家属坦言说病情已到晚期,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已是无法医治了。但是现在的医学技术每天在发展着,患者这么年轻,只要积极配合用药物治疗,先控制住病情,一切皆有可能。
我把这些分享给朋友,朋友不假思索地回应说,长痛不如短痛,科学面前不需要虚伪,谁也改变不了事实。再说病人有知情权,没必要回避。
朋友的话没错,但是这个王医生的话却给患者以希望,让人觉得很温暖,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患者对求生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他的眼中不只是病情,还有活生生的人。
哈佛大学的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在TED上曾分享过一个持续进行了75年的实验。
实验的结论是:生活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中,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这个研究成果,也印证了大部分心理学流派持有的关系理论。
也就是说,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直接影响他的人生幸福程度。
据此,我深信,一个人即使拥有常人没有的财富、权力、名声、地位,但他的亲密关系紧张,与周围的人相处不来,他的幸福感是要大打折扣的。当然,他所取得的这些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
黄启团说:“关系并不是人生的某一个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关系就是人生本身,因为我们就是在关系中体验生命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关系,就很难有好的人生体验。正如布林·布朗说的那样,“关系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
02
TWO
关系紧张,只因“目中无人”
“对事不对人”,向来被人们奉为一种很好的处事原则。特别是一些老板,更是以此来显示自己管理的公正性。
殊不知,一段关系之所以会紧张,恰恰是因为我们“目中无人”——对事不对人。
“对事”时,我们就会把焦点放在事情上,这样,就容易忽略了人,看不见人的情感、人的需求。再说,只是对事的话,事情就一定会有对错。而且,这个对错,都是由人的标准与立场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就算是同一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他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对于“对与错”的定义也完全不同。
作为医生,像从医的朋友主张的一样,诊断清楚病情,坦言相告,从医学角度来说,并没有错。可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来说,你的坦言,完全忽略了他的人生、他的生命、他的情感。你的坦言,让患者没了希望,心死如灰。你的事情是做对了,但是对面的这个人却被你忽略了。关系能不紧张吗?
夫妻关系也是如此。无论男女,当你聚焦于事情本身的时候,针对事情的讨论就一定会有对错。立场不同,你的对错评判标准就不同。也许你会赢了一场争吵,但是你很可能会伤了一段感情,输了一段关系。因为“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往往会习惯性地去证明对方是错的,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所以,当别人说自己错了的时候,他就会反抗。反抗就会产生对抗,就会导致关系紧张。当然,事情是一定要谈的,只是在谈之前,我们可不可以先对人的价值给予肯定呢?在谈事情前,先看到人的价值,做到目中有人。事情有对错,可人没有。
如此看来,缓解紧张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事先对人,一切从人开始,让他在你面前是有价值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当人的价值被看到了,人与人才会产生连接,关系才会变得更亲密。不管是夫妻关系、医患关系、婆媳关系,还是合作伙伴关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只要目中有人,事情就好办了,因为,事在人为。
03
T H R E E
给人希望,是最好的礼物
人际关系中,有一种关系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黄启团的朋友何西,在商界打拼多年,他的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欠下了3 000多万元债务。
当黄启团试图安慰朋友时,何西却笑着说:“团长,请放心,我没事,你不是经常跟我说,没有失败,只有回馈嘛!我只是暂时投资失利而已,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唯一的不同是,以前能坐头等舱,现在只能坐火车了;以前住五星级酒店,现在只能住旅馆。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但我还是我啊,并没有什么改变。”
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还有褚时健老先生,他曾经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把红塔集团做到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大型烟草企业。后来,他因受贿被判无期徒刑,获得保释后,75岁高龄重新创业,和妻子承包了一片荒山,种起了橙子,以“褚橙”红遍大江南北,再一次成为传奇,走出了一条令人惊叹的“V型”反转人生路。
不难看出:他们身处低谷,却自信满满,能量爆满,都是建立在对自己本身价值的充分认可上。他们作为人的价值并没有受事情成败的影响。
是呀,只要生命还在,就没有所谓的失败。假如还有明天,事情还没有结束,一切皆有可能,何谈失败?未来有的只是回馈而已。所以,一次登顶,并不意味着你赢得了众星捧月般的人生;一次坠落,也不注定你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到这里,我们也就能正确解读,前不久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事件了。显然,这桩悲剧给“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一记响亮的耳光。光有知识,没有将知识转化为促使自己成长的能力有何用?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好的“性格模式”,提升自我价值感。
实验一次次失败,论文有可能不被通过,毕业有可能延迟,这些外在的事情不能随你心愿,你就无助地无望地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吗?自己人生的价值,怎能通过自己所干事情的成败去衡量?“目中有事,目中无人”这是谁在孩子的“心田”撒下的种子?
孩子呀,你应该懂得,人的一生会做很多事,失败只是其中的一件!
孩子呀,未来还没到来,你为什么却早早地放弃了珍惜现在?
孩子呀,困难是暂时的,人是会成长的;暂时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你不该让困难遮蔽了所有的希望!
结束语:
关系紧张,只因“目中无人”。
那就选择“目中有人”的人生模式,专注于“人”的成长,与时俱进地学习吧!
无论你今天过得如何,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变得更好!
愿你:跟自己和解,跟关系和解,走出心灵困境,活出生命的美好!
END
作者|张婷:一个追求身体健康,灵魂有趣的教育工作者。(库小七站长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