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该哭泣就哭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鼓励感情外露的。
比如:对女孩,它要求我们要有淑女范儿,笑不露齿;对男孩则要求“有泪不轻弹”,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所以大人经常批评小孩子“闭上嘴,别笑起来跟疯了似的!”“男子汉大丈夫,别像个小姑娘似的哭哭啼啼的!”
长此以往,我们就习惯性地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即使在家人、朋友面前也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情绪。
对高敏感的心灵来说,他们时刻背负着“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压力,为此只能背叛自己的大脑,忽视内心的真实渴求。
但这种压抑的生活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们害怕聚会,害怕排队,害怕人多的地方。这些场合不但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有时还会勾起从前那些痛苦的回忆。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人堆里那个最不受待见的人。
要想正常社交,高敏感人士就必须要学着把真正的自我释放出来,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第二、管理社交场合
高敏感人士大多有社交焦虑症,更喜欢安静简单的生活。不过,我们虽然天性不喜欢社交,但总有不得不参加的时候,这时我们就要学着放松自我、从容应对。
简单来说吧,我们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感到不适或不知所措,干脆就保持沉默、置身事外。
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也别强迫自己融入进去,要知道总会有人站出来活跃气氛的。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们就别强颜欢笑了,还是先照顾好自己再说吧。
第三、给社交媒体生活减负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世界更是如此。我们习惯于刷屏阅览,很容易就会被社交媒体上的故事或画面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有时候,手指刚一按到刷新键,别人的创伤就直直地戳进了我们的心底。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只关注那些轻松、愉快的内容,但即便这样一些看似无害有趣的账号,也有可能画风突变,会提到一些伤感的话题。
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我们更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那些突如其来的创伤。因此《玻璃心也没什么不好的》作者艾莉森建议我们不要过于关注别人的生活,尤其是那些陌生人。
我们应该给自己的社交媒体减减负,或者压根就不要创建账号。记住,刷新社交媒体既不是你的工作,也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微博和短视频,我们仍然可以拥有健康充实的生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