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分类与理性教育

最近阅读的一本教育书籍深深触动了我。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真正的懂教育,是懂得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并将学生的错误分为三类——失误性错误、习惯性错误和原则性错误。不同的错误需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一理念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悄然萌芽。(班级管理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划分,也可以按照这个流程来解决)。

今天早上,小涵匆匆跑进办公室,脸上写满了不安:“李老师,我今天早上忘记带红领巾了,被大队部在校门口扣分了(他将红领巾放在裤兜里没有戴)。”按照以往的做法,我可能会给予轻微的惩罚。但今天,我的反应完全不同。小涵犯的是典型的失误性错误——一个平时表现优秀、总是佩戴整齐红领巾的孩子,今天很可能只是偶然疏忽。对于这类错误,惩罚并非良策,因为孩子本身并不希望犯错,批评只会让师生关系变坏。我想起书中的那句话:“教育的目的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老师和问题一起打败学生。”于是,我温和地告诉小涵:“既然已经扣分了,我们就想办法挣回来,下次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小涵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因为我并没有惩罚他。他郑重地保证:“李老师,我下次一定记得戴红领巾!”看着他开心的样子,我深深体会到理性教育的魅力。

说到失误性错误,我不由想起小玉。上午我从走廊经过班级时,发现一向专注的小玉竟然在开小差。对其他孩子来说,这可能属于习惯性问题,但对小玉而言,这显然是一次意外。课后,我将她请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是担心放在外面的自行车被雨淋坏。我温和地提醒她要做好同学们的榜样,她感激地点点头:“李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了。”区分错误的性质,让我避免了对优秀学生的苛责。(做老师和做家长最怕的就是带着我为你好的理由放肆批评孩子,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差。而后还不自知,认为孩子长大了叛逆了,其实这就是情绪化教育所造成的恶果)。

与这两个孩子不同,小天的错误则属于另一类别,早上他又迟到了。这已不是偶然,我将之归类为习惯性错误。书中提到,处理习惯性错误的流程应该是:直接处罚、层级处罚、约定信任。在这种问题上不抱怨和唠叨,因为习惯性错误可能会反复出现,我们应该着眼于解决当下问题,而非急于改变长期习惯。

所以小天再次迟到时,我今天没有生气——生气意味着情绪化地处理问题。我平静地告诉他:“今天你迟到了,需要接受惩罚:端端正正罚站3分钟,我计时,你能做到吗?”我注重的是孩子接受错误的态度和质量,而非惩罚的数量。因为数量过多会破坏师生关系,而高质量的短时间惩罚,配合后续的期望表达,反而能增进理解。教育具有长期性,日久见人心。一旦师生关系改善,这才是改变孩子习惯的关键。

除了上述两种错误,还有一种是原则性错误。今天下午,我发现小敏和小涵在走廊图书角拿书扔来扔去,这种行为必须严肃对待。我将之定性为原则性错误,因为它涉及到公共财物的爱护和基本行为规范。我首先询问两个孩子这样做的理由,然后在思想上进行引导,阐明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和对书籍的损害。最后我提出了相应的惩罚:两人需要负责整理图书角,为期一周。这样的处理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又通过劳动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后记:

失误性错误需要包容和理解,习惯性错误需要耐心和坚持,原则性错误则需要严肃和明确。当我们停止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错误,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心灵。正所谓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好的师生关系才是学校教育的保障。(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家长们可以试试将错误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型来进行教育,或许亲子关系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