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家庭教育。
CHAPTER 3 习惯成自然——09
幼儿的习惯
每个人的生活是否合理、是否舒适,都依靠群体的风俗习惯,一半是身体习惯,一半是道德习惯。儿童只能消极地接受这些习惯。他很少去形成自己的习惯,而他的大脑却接受了他观察到的周围的印象,这些印象形成了他最强烈、最持久的习惯。
教育的意义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习惯。
幼儿教育的分支部分 干净整洁、有秩序、守规则、准时都是教育的“分支”部分。孩子应把这些完全无意识地吸收,如同他们呼吸空气一样。无用赘言,育婴室必须要特别干净。婴儿应有自己的浴盆,为了他们的健康,应多多洗刷。尽管有教养的妈妈很小心谨慎,她们还是要极大地依靠保姆,必须加大警惕,保证孩子身上一点异味也没有,他的东西上也没有异味。应保持育婴室空气清新,并确保通风良好。有一个很大的困难是,有一些保姆很不愿意打开窗户,还有一个难处就是,她们并不懂气味的意思,她们看不到气味,因此,想说服她们理解气味是一种物质,是孩子每次呼吸都要吸进去的微小颗粒,并非易事。
怎么感觉有点培养贵族的味道。
婴儿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保姆头脑中能深深地刻下这个观点那真是太好了——婴儿是无处不在的,他不仅看到,而且知道一切事情,并且他看到的印记会伴随终身—— 如果你的外套上有个洞, 我恳求你们缝上它; 和你们在一起的孩子会记着它, 相信吧,他会学着它。 孩子在自己积极的头脑中记下了它,作为以后的习惯“学着它”。对保姆来说,上述观点意味着保证干净,并不只是系上干净的围裙。保姆一点两点的干净——每天早起叠被铺床,每天晚上叠好孩子们脱下的衣物,并不能被称赞为干净整洁。最好将白天的工作也延伸到晚上,将孩子的小衣物拿到露天中去晾晾,驱除孩子们在白天排出的嗅不到的汗味。同样的理由,晚上铺床之前,床和铺盖也应翻过来到露天晾晾。尽早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习惯 育婴室的桌子,如果有的话,也应像餐厅的桌子一样,弄得干净漂亮。如果孩子坐在皱巴巴、脏兮兮的桌布边吃饭,或用一个掉色的金属汤匙吃饭,他会感到很不舒服。应鼓励孩子们讲究个人的美观整洁,我们都曾看到孩子伸出小手去洗,手上有污痕,孩子不喜欢。希望当他们长大可以自己洗手时,还能保持这种讲究的习惯!并不是说他们应该总是干净体面,孩子爱调皮,为了不把衣服弄脏,必须要带上大的围涎。他们都像法国的小王子一样,对生日礼物不屑一顾,却恳求别人允许他能与贫民区的孩子一起玩可爱的泥巴块。让他们自由地玩泥巴吧,不过玩好以后,他们应耐心地把泥巴的痕迹洗掉,而且应该自己做。可以教小孩子把指甲弄干净,把眼角和耳朵清理干净,绝对不允许体面的孩子不洗手、不洗头就坐下吃饭。孩子们应早就有他们自己的洗刷器具,习惯并乐于洗澡,讲究整洁。五岁或六岁的小孩不忍受肥皂泡眼之苦,如不是拉扯他、不使劲地搓揉他,他就不肯认真地洗澡,这种情况是没道理的。难怪孩子不愿洗澡。另外,孩子如果不能自己洗澡,就不会养成每天洗澡的习惯,所以孩子应在鲁莽的学龄期开始之前就养成洗澡的习惯,这很重要。
孟母三迁的现象在国外也一样啊!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感知力与学习力。
谦虚和纯洁 洗澡给妈妈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和训练孩子的机会,培养他们得体的习惯和谦虚感。让孩子居住在如同伊甸园一样的简单纯洁中,对母亲来说这可能是最有吸引力和最自然而然的过程。当然,我们并不是居住在伊甸园里,较好的做法是训练孩子从最初懵懂中走出来,去适应他未来会置身其中的环境。对于小孩子来说,就像对我们初为父母的成人一样,有一些事情是忌讳的。在他们还不知反抗为何物时,就应让他知道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并不允许他们说到、想到、展示、触摸某些身体部位,除非是为了干净。妈妈很容易说到心和肺等等,这些器官和我们骨肉相连,只是我们很难了解它们,造物主也不允许我们看或者触摸它们。造物主把身体完全委托给我们管理,委托得如此彻底,就像伊甸园的那棵树一样,是要检验我们是否服从他,在一些和另一些情况下,不服从会带来损失和毁灭。
服从的习惯和荣誉感 禁忌感和不服从的犯罪感,如同一道美妙的防线,把在服从的习惯中培养长大的孩子从罪恶中隔离开来。荣誉感更为有效,这个“管家”使人在远离罪恶上有一种信徒般的使命感,妈妈应时常以诚挚的态度让这个“管家”起起作用。妈妈应警惕每一迈向坏的步伐,她应每天祈祷她的每个孩子当天都能保持纯洁。放松对可能发生的恶的警惕,就是把孩子放入可怕的危险之中。同时,应记着本打算禁止孩子说的话,也可能自身就变成罪恶的原因,充满了健康趣味和活动的生活才是防范隐秘的堕落最好的预防剂。
必要的秩序 上述保持育婴室整洁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维护好的秩序和培养有秩序的习惯。应记着一件事情:托儿所不应变成老弱病残家具的收留所,裂口的杯子,碎了的有缝隙的瓶瓶罐罐都不应该有。应教育孩子知道,当一件东西被尘土或裂痕弄得难看时,就必须有新的来代替它们。人们会发现这个原则是相当有效的,因为,儿童和佣人发现东西如果不小心被碰坏了就再也不能用了,他们就会变得小心些。不管怎么说,孩子在使用不美观的、难看的东西中长大,的确是有害的。
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整体秩序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成人们喜欢为孩子做事,这实在是引起孩子调皮的一大根源 拿养成有秩序的习惯举例吧,谁不知道孩子一天要丢好多次垃圾等人清理,走到哪丢到哪,育婴室、花园、绘画室到处都是。我们有点惋惜被孩子们到处乱扔的玩具和褪色的花束以及许多表征孩子存在的累累伤痕,事实上,我们不应允许孩子养成喜欢乱扔东西的坏习惯。每个人都会责备一个家庭的主妇不把抽屉收拾整齐,家里的东西乱成一团,但至少,孩子的妈妈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养成了不整洁的可悲习惯,就不像个女人,即使不破坏家庭幸福,也把家里弄得不舒服这种坏习惯从小就跟上了她,她应受的责备是没能使自己摆脱坏习惯。
两岁的孩子应把自己的玩具收整齐 应教两岁的孩子拿玩具并把它放好,且应尽早开始。打开橱柜,将洋娃娃或马一一放好,应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成为孩子玩耍的一部分,让他总是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令人惊讶的是,有秩序的习惯很快能形成,孩子收拾好玩具觉得快乐,看到东西乱放就不舒服。如果父母只注意孩子在育婴室养成的有秩序的品行在他长大以后也小心遵守,就认为再也没有必要训练他去注意这个习惯了,这就像偶尔给钟表上一下发条一样,钟表滴滴答答几下后,就又按照自己的节奏懈怠下来,因此,培养这个重要的习惯还要花一些力气。
与秩序类似的整洁 整洁和秩序类似,但又不是一回事。它不仅包含着“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每个东西都在一定的地方”,而且还指每个东西都在合适的地方,产生了一种美观的效果。这里,品味在发生作用。小女孩不应仅仅只是将花泡在水里,而且还要放得好看,不应只是把它们放到厨房里某个粗糙的杯子或水壶里,或者插进某个丑得吓人的粉红色花瓶就完事,而是必须找一个形状优雅、色泽和谐的广口瓶或花瓶才行,尽管它可能只是个便宜的小玩意儿。同样,育婴室里的一切也都应整洁——就是说,应使人愉悦,而且恰如其分。应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东西放得整洁有序,不应有粗制滥造的印刷品、画画书或玩具,不应损害孩子品味或让他们的天性沾染上粗俗。换句话说,很难评价一两件经仔细挑选的精致的、高尚的艺术品对孩子的影响力,尽管它们可能只是个便宜的复制品。
想让孩子成长就不要剪去其翅膀,孩子得不到锻炼只能依赖父母。
规律性 规律性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已开始被人们较好地认识到了。年轻的妈妈知道她必须将孩子在合适的时间放上床,不管孩子是否哭闹,为了使孩子在以后的童年时光能在黑暗中毫无异议地、香甜地入睡,即使孩子哭上三四回她也要置之不理。但是,有很多谈论的关于孩子哭闹的原因是没有道理的:据他的保姆说,他是个“不懂事的小家伙”,想妈妈或保姆、或奶瓶、或灯光,所以哭闹,这等于说,如果他为这些事情哭闹,他就会得到这些东西。
时间和地点的习惯 事实是,孩子已形成了在不合适的时间睡觉和吃饭的习惯,他的习惯被打破就会不安,就像猫不适应变化习惯;当他快乐地适应了新的习惯,新的习惯养成了,会成为满意的理由。根据卡品特博士所说的,“规律性应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如睡觉和吃饭的习惯等等。从长远看,身体的习惯会极大地帮助头脑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孩子一哭就去喂他,或把他在不合适的时间抱下床,这最能养成自我放任的习惯。小孩子的行为(像小狗小马做的那样)很快通过聪明的练习,同系统的训练保持和谐,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养成规律的习惯对大孩子和小孩子一样有吸引力。我们知道,当儿童习惯的行为不复存在时,他们总是变得淘气起来。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文中的观点也不一定全对。况且一人一性,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父母们一定要学起来,自身素养高了才能保证看待问题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