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每天下午两点半出发,晚上七八点回来。只为读一本书,而且是一本读了也不懂的书。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很难的一本书。
第一天学习了序言和导言。知道了“范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简单了解了本书的结构。
第二天学习了第一部分“现代范式:一种封闭的观点”概论部分,以及第一章“笛卡尔和牛顿的世界观”。
第三天学习了第二章“现代范式在课程中的体现”:美国与技术,科学性课程,泰勒原理。
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常春藤读书会的共读活动。王小龙老师导读,大家轮流朗读。成员们个顶个厉害,有忻州师院的老师,有中学老师。教中文、地理、心理学、教育学、英语。有趣的是,英语老师居多。
这样的共读,是我所向往和喜欢的。如果说郑州和成都的共读是震撼与冲击,这几天忻州共读是自在与欢喜。真正沉浸于书中,在场,在学习。如鱼得水。
很难的书,在共读场域,似乎不那么难了。这种学习方式,成长自在其中。哪怕读不懂,这样子啃读,也会提高理解力和判断力。这就是啃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