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他们的音乐(五)

1971年的夏季,作者以指挥生的身份在坦格伍德参加一个专业的研讨会,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观察三位伟大的指挥家:刚刚从坦格伍德的项目结业,已经在波士顿交响乐团做助理指挥的迈克尔·丁尔森·托马斯;多伦多交响乐团的前任音乐总监、旧金山交响乐团的现任音乐总监、以及下一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人选小泽征尔;还有就是美国最著名的古典音乐家伯恩斯坦。

他们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不一样的要求常常会让已经练习到一半的曲子推倒重来。学员们既像战场上的斗士全力以赴,又在对未来工作的不安焦躁中疲惫不堪。当然能够成为大师的人身上必定有着某种神赐的力量,让靠近他们的人得到启发,鼓舞,并且热爱自己的工作。就在那个夏天,无数次精疲力竭的排练之后,他懂得了来自于音乐那种引领着内心向上的力量与欢乐。也正是在那个夏天,他决定了自己要成为同样伟大的指挥家。

指挥家传递着作曲家的能量,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创造无限的可能,带着听众去辨别音符所想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诠释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自己的个性。如果用心聆听和比较不同的指挥家演奏的版本非常容易找出演奏的特质,内部平衡,音乐起落上的明显效果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乐队演奏同一首曲子,也能给观众全新的印象。

“指挥家可以使旅程变得清晰,也可能令你半道迷途。如果你已然知晓作品的地形,指挥家很可能既给你带来慰藉,又给你带来惊喜。如果旅程太过熟悉,演出将缺乏个性,或许甚至会无聊。如果演出过于标新立异,你会感觉指挥家并不理解作品,并否定这样的演出。在新与旧、安全与危险之间有一些天生的平衡,这会决定你对你所‘知道’的音乐的回应,由此你将对指挥家的水准作出判定。”

有时候指挥家完全无法判断自己的演出质量究竟如何。作者有一次在纽约城市歌剧院指挥《波西米亚人》。走进乐池的时候,发现自己下面20%的人都不认识;而且首席双簧管搞错了音乐的节奏;直到别人提醒才纠正过来;而低音提琴在乐谱上全体休止的时候进行拨奏;男高音太早的开始演唱,他的咏叹调比乐队整整提前了两个小节……

就在指挥家精疲力竭地结束演出之后,懊恼再也不会去这样的地方指挥,然而所有的人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馈。现场的舞台经理,乐团总监都说这是他们看过的最动人的演出。观众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还在路上遇到了特地来感谢他“不可思议的指挥”的老者。那一刻他才明白,艺术家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让听众接受了他们对音乐的诠释,并且为之感动,一切才了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