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降,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随便后传,是以便干。
{求真}水和谷物进入胃里,脾的阳气去消化,水的消化,比谷物更难。因为脾土研磨消化,全依赖于火,火是土的母亲,火旺盛土燥,则土的力量才能克水。脾阳蒸腾运动,水谷的精华就转化为雾气,向上游走流动,最后输到肺,肺金清凉下降,雾气下降散落,转化为水。犹如锅里的水沸腾,蒸气化为雾。
气转化的水,有精细有粗糙,精细的进入到脏腑成为津液(包括血液,唾液、泪液、汗液等),粗糙的进入膀胱而成为排出的尿液。小便通畅流利,胃没有停留的水,糟粕随后传递下去,所以粪便是干的。
【原文】《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
{求真}《灵枢·营卫生会》上说:上焦如雾(雾气),中焦如沤(水泡),下焦如渎(沟渠)。气和水的变化在中焦,沤,就是气和水刚开始转化,还没有旺盛的时候,等到已经转化了,那么气就蒸腾而上升,储存在胸膈部位,因此象雾气和露珠,水向下流,储存在膀胱,所以象山川沟渠盛满了水。
【原文】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脏,则内温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求真}山川河流的决断之权(放水之权)在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说: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三焦的火秘藏的好,那么向上温暖脾胃而水道畅通,三焦的火泄漏,那么下陷到膀胱而水的孔窍闭塞。《灵枢·本输》上说:三焦者,为足太阳、足少阴两所扶持,是足太阳经的别络,它的脉气,由踝上五寸入贯于腿肚,出于委阳穴,合并到足太阳经的正脉,入络膀胱,以约束下焦。三焦的实症,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的闭癃病;三焦的虚症,会发生小便失禁的遗溺病。水的性质是蛰伏潜藏,太阳寒水蛰伏潜藏,三焦的火就秘藏在肾脏,那么人的内部温暖外面清凉。水府清凉通畅,上面的七窍常常开着,气化的水渗透到膀胱,小便清利。假若太阳寒水不能蛰伏潜藏,三焦的火下泄在膀胱,膀胱生热而闭癃,出水的孔窍打不开;脾胃则是寒凉的(因为三焦相火泄了,不能温暖脾胃了),所以只能消化食物,而不能够消化水,水不能转化成气往上升腾,就会和食物的渣滓一并进入小肠和大肠,而成为泄利。发生泄利的人,水进入了大肠和小肠而不进入膀胱,所以小便不利。所说的“实则闭癃”,就是指三焦的火下泄到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