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586——091 9月17日 星期五 雨
接纳我不喜欢的学生
——记录教育生活
——读吴松超老师《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有感(二十二)
“懂教育”首先就得能够合理解释教育现象,那么,解释之前的工作、积累,一定是观察和分析教育现象。 这是吴老师的告诫。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大多记录的都是教育叙事,他有四个优点值得推崇,第一处处关注到了细节,比如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第二总结出了教育规律,每一个故事给他什么样的启发,他都一一总结,包括失败的教训也不避讳,第三博学多识,旁征博引,这是同一教育规律的不同时期的故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的故事,他都能牵线搭桥,汇总在一起,第四语言清新隽永,描景宜人,短句简洁,语言干脆,少用缀词,读来像小桥流水一般流畅。
教育家就是教育家,果然名不虚传。
本学期,我仍然教去年的老班,可能是因为磨合了一年,教起来特别顺手。上课期间,我的幽默笑话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不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下课了,讲台边围满了孩子,有的观察小鱼,有的在黑板上画老师,有的和我聊着趣事;一节精讲课,我来来回回梳理两遍,孩子们的配合也非常默契,自我感觉讲透了,比如:第2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和写日记,我们天天坚持写日记,从9月1日至今,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达到了2000字,个别写作爱好者,已经写到5000多字了。讲《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孩子们陆陆续续使用上了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联系实际生活、找近义词、反义词前加“不”、看图、演示、拆字、造句、编故事、画画、朗诵等13种解释词语的方法,可谓“硕果累累”。
当我笑着上课时,孩子们回报我以笑容,当我过分严厉时,孩子们也怒目相视,他们就是我的镜子。清代诗人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而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
去年,我对这个班过分严厉,有时会看到朱春颖、金浩哲、张轶然斜眼瞪我,这些瞪人的学生在我的强权之下被暂时压制,是否心服口服?不必言说。今年的温和,重新刷新我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印象,但是仍有两个孩子,我非常不喜欢。
一个孩子曾经拿了别人的85元钱,咬紧牙关,死不承认,等到第二次又拿别人的卡片时,被大家揭发。我的脾气耿直,嫉恶如仇,对这种小偷小摸的惯犯极其厌恶,为此,他的爸爸和我当面对质时,我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他说:“我在单位连领导都没有训过我,到这来受你的欺负。”言语中明显带着对老师的鄙视,还当场要去校长那里理论,虽然被邢主任劝住,但是形成不好的影响,从校长的口气中可以听出,家长后来还是去告了我一状。对于这种人品上有缺失的大人和小孩,我都极其反感。
这个孩子嘴巴特能侃,喜欢察言观色,犯错后为了改变老师的印象,不停地抢答问题,无论挨着哪个同桌,说闲话不分场合,浮躁,虚荣,爱表现。有时候上课我反复提醒他无效,只得批评,他就从人缝中露出一只眼睛,恶狠狠地向我射箭,就像草丛里的一条毒蛇,正在寻找猎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样的孩子一看就知道品行不端,心灵有阴影。
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学生,尤其是他下课的时候甜言蜜语不断,成绩却倒数。
另一个学生的妈妈帮我写卡片和奖状,字迹工整,细心包扎,用心良苦。有一次他给班级捐赠了十几个蝴蝶样品,说是送给孩子们的奖品,还有一次他给班级捐赠了100元,说是作为发表作品的奖励。 这样的事我当然万分感激,在教室里一再夸他,突然有一天,他逃课了,是在我的习作讲评课上逃课,我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因为出于对他妈妈的感激,我不想把他教育得太差。
他说不清原因,我分析:1、是不是上节课我指出了他习作中的缺点,他觉得没面子?2、是不是因为妈妈为班级做事,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3、是不是因为他的姑姑在学校当领导,他觉得自己有优越感,老师得敬他三分?我的每一个原因,他都点头称“是”,这激起了我的怒火,并且出言不逊:“……看看咱们班的阅读,你问问你的姑姑能做得这么好吗?……一个小小的领导就能让你自以为了不起,如果你的亲戚是校长,你还翻天吗?……”我并没有贬低邢主任的意思,只是出于一时的愤怒,出于恨铁不成钢,口无遮拦,这为以后埋下了导火线。我真诚地希望他参加“南阳市诗词大赛”,被一口回绝,邢主任看见我总是低着头,转过身,理也不理。我心好但嘴欠,“谨言慎行”四个字要牢牢地刻在心上。
我不喜欢教师子女,也不喜欢教师的家属,安排的正常任务他们总是完成得最慢,或者干脆不做,老师家长的工作繁忙,这一点我可以理解,但是气人的是总是喜欢吃尖碗,受不得一点批评,自我优越感爆棚,你的父母当一个小小的老师,有多值得骄傲的?我曾经对一个教师子女说:“你的妈妈是老师,更要为她争光,否则你连普通的学生都不如。” 这样的话传到同事的耳朵里,可能又是反感。
我想说,如果你是冲着《班级周报》来我这个班,请你不要拿着父母的资格自以为是,否则最好不要来,我不喜欢用不公平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你也不例外。
于永正老师说发现问题的一刹那,随之而来的应该是思考 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画上个句号。
第一个孩子擅长表达,我可以邀请他给同学们讲故事,但是前提是他在上课期间要认真听讲,不能打扰别人。第2个孩子内向自尊心强,我可以找他聊聊天,推心置腹的告诉他,上次我和他聊天儿,情绪太激动,说话太过激,这是我的错,告诉他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希望他能够谅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和孩子们之间的隔阂,也不是靠一次两次就能解决,我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