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地区,春分是品尝美食的好时节,有在很多地方都有吃春菜的风俗。
在中山就有传统的“吃春菜”习俗,而昔日在开平苍城镇的谢姓一族,在春分也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这两个地方的“春菜”用的都是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在逢春分那天,乡人就要去田野采摘春菜。要嫩绿的,细细的,仅长到有巴掌那样长短的才有资格被用来做春汤。
采回的春菜与鱼片“滚汤”,就美名曰为“春汤”。据说这天吃了春汤,就一年全家老少都会平安健康了,就是所谓的:“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这种野苋菜,中国植物志上有写:刺苋“叶腋有刺,且部分苞片变形成刺,极易和本属其他种区别”。刺苋的样子是它的茎有棱,呈红色,在它的叶腋下带有尖刺,就连部分的苞片都会变形成刺,所以被人称“刺苋”。因为在叶柄基部两侧各有长刺,故别名野刺苋、刺苋菜、勒苋菜等,五邑人就爱称为“马齿苋”,无论是在城市里、乡间农田基边、又或者是荒地野外,都会被经常遇见。
春天的刺苋摘下嫩的叶子或者用整棵嫩苗做菜,味道和口感是不输日常的苋菜的,而且在气味上也更多了些香气,感觉更胜一筹。不过,虽然嫩叶可口,但刺苋却是长得越老就越受欢迎的。
但说到春菜,又岂止只有“马齿苋”。每年春天,一到有雾的潮湿天气,江门人的餐桌上就会出现石菜。
石菜在江门人眼中是跟雾有关的。这是因为妈妈那一辈认为在雾天里,雾气有毒,吃了石菜可以解雾毒。至于是不是真的,我们也没去考究,只是觉得,这个时候的石菜真的好吃。
石菜,学名叫莙荙菜,我没有找不到莙荙菜的含义,只是听说过“莙荙”就是说它叶子特别发达的意思,是与不是也不大肯定。别的地方就因为石菜的叶梗厚,就叫它做牛皮菜的。
石菜在江门本地有更通俗的叫法,我们把它叫做猪乸菜,也有叫猪婆菜。不知道为什么会叫猪乸菜,也许是因为这个菜在本地以前是用来做猪饲料喂猪的吧。
石菜的茎叶有清热解毒和止血的作用。民间认为把石菜煸炒后与粳米粥共煮,能解热、健脾胃、增强体质。阿妈那一辈都说石菜可以解雾气的毒,而且必定要搭配绿豆、猪骨或者鲩鱼尾巴煲老火汤,就会把解毒效果发挥得最好。
石菜除了可以煲汤外,平时用得最多的吃法是加蒜头豆豉清炒。高级一点的开个豆豉鲮鱼罐头,用罐头里面的豆豉和油先炒熟石菜,再倒入鲮鱼翻炒几下就可以了。菜叶滑溜溜,菜茎爽甜,豆豉带出石菜的甜嫩,罐头鲮鱼又最大保留了香酥的风味,用来下饭一流。两个人的晚餐,这样一个菜,就足够了。
石菜的根系不是很发达,叶梗却很粗壮,以菜梗颜色来分,就有白梗、青梗、红梗的区分,以白梗叶长的味道最好。本地有白梗和青梗,红梗在本地就比较少见了。
石菜菜叶长得又长又大,最讲究的吃法是用石菜叶子做成菜包了。将猪肉、香菇、糯米、菜梗、鱼肉、香菇、芋头、葱等材料做馅,用石菜的菜叶包裹之后放到锅里蒸熟就可以了。这里还有个更形象的叫法,叫“菜包酿”。简单几个字,便把这个菜的做法特色全概括出来了。
菜包酿,往日只在广东韶关吃过一回,江门本地很少用这种做法。韶关把它叫做"猪乸菜包",馅料很丰富,有白萝卜、鲜冬笋、韭菜粒再加上虾米干、香菇粒和瘦肉粒等等。入口当然是口感丰富,鲜美之极了。